2024年08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金华日报》,我的至爱

朱耀照

在所有报纸中,我接触最多的,是《金华日报》;感到最温暖的,也是《金华日报》。

我不会忘记2008年那份《金华日报》。

当时,学校里评高级职称竞争激烈。量化方案里新闻报道占一定比分。我就关注校园动态,拼命写新闻稿,写好后往县市报纸投。一段时间来,没有任何回音,我渐渐失去信心。可在那个周一,我翻阅办公室里一堆新送的报纸时,惊喜地发现,《金华日报》上赫然印着我写的一则消息!内容是我校召开法治教育报告会。虽然几百字的稿件缩成二三十个字,没有标题,只能算一句话新闻,但有校名和署名。我高兴地一拧大腿,说了一声:“成了!”

虽然不知道这点文字能给我评职称加多少分,但我自此对《金华日报》有了一种莫名好感,《金华日报》成了我每天必看的报纸。我渐渐地发现,这是一份雅俗共赏的报纸,对我们工作生活等方面帮助很大。作为党报,它具有方向性和前瞻性。作为本地权威报纸,它又给人熟悉感和适用性。每一版内容都很丰富,值得阅读,值得学习。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最喜欢的版面是人文版。我的第一篇散文就发表在“百姓话题”版“说说你的故事”。栏目每星期一刊登,文章字数1800字左右。它分五块并列排布,右下角图标为黄色图案,背景上的一块挂表,怀旧而有爱,沧桑而多情。

那段时间,我总是一边浏览报纸,一边参照版面将自己感受最深的故事写下来寄给编辑。幸运的是,一个月基本能发表一篇。上世纪80年代我就喜欢创作诗歌,后来因为寄出的作品石沉大海慢慢消磨了意志。而在“百姓话题”上的成功,促使我重新做起了文学梦。

作品发表后,我曾以为自己教了那么多年语文,文字功底自然不错。但在一次将原稿和刊发文章的比较中,我才发现,竟修改了很多。而经过改动,原本有些啰嗦的变得简练,很多表述也规范统一起来了。我被素未谋面的编辑们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

如今,“说说你的故事”栏目已没有,我很是怀念它。

现在的《金华日报》人文意识更强,能发表散文作品的版面也更多。“文化”“讲述”“双溪”这三个版面,我都有文章发过。它们对文章的要求不同:“双溪”注重文学性。对文质兼美的作品,不吝版面。其中,很多是当地的名家名作,也是我最喜欢看的。“讲述”介绍人生经历,讲求故事性。很多记者采写的人生故事,题材挖掘深、纪实性强。“文化”一般跟名人、古村落和传统文化有关。文章既有一定文化内涵,又有传承性和现实意义。对这几个版面的文章,我都会更认真地阅读,悉心领会,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观察写作能力。一旦手里出了好作品,我首先想到的是给《金华日报》投稿。如能发表,比发在省级以上报刊还要高兴。因为,这既是为家乡报纸作贡献,也是家乡报纸对我的信任。

《金华日报》是我的精神食粮。无论何时何地,看到《金华日报》的红色报头,都有一种亲切感。每天看到送达办公室的新报纸,我都会像一个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一样,静静品味。在透着墨香的每一版中,我都会看到《金华日报》的求真、精彩,以及“润泽八婺”的使命担当。

《金华日报》,我的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