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深读

传统与现代 创新与传承

浦江90后陶艺师陈呈天的匠心

记者 夏斌婷 实习生 邹嘉 文/摄

浦江县山明美术馆内,有一位90后青年以陶为笔、以火为墨,绘制着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他就是陈呈天,一位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将陶艺与本地文化融合的陶艺师。

从画到陶开启艺术路

陈呈天的故事始于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他自幼热爱绘画,在画笔舞动间学会观察、思考与表达。2008年,陈呈天考入景德镇陶瓷大学,自此与陶瓷技艺结下不解之缘。

“刚开始学习那会,釉料是什么都不知道,连釉字都是查字典后才认识的。”回想起大学时期,陈呈天不禁摇头笑了。经过系统学习与实践,他发现陶瓷制作很令人着迷。“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瓷都,有太多技艺精湛的陶艺师、制作精美的陶瓷制品,很吸引人。”

在这里,他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从釉料调配到器型塑造,从装饰绘制到烧制技术,他一步步走进陶瓷的世界。

大学期间,陈呈天还在校外开设了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的陶艺作品推向市场,吸纳更多人了解、体验陶艺。“我的创意作品没什么限制,有小挂件、小杯子,也有大型花瓶等陶艺作品。”陈呈天说,最好的时候,工作室雇了近40名暑期工一起做产品。“有一年兔年,我设计了一款兔子包挂,卖了好几万个。”

“创作不会有瓶颈期吗?”

“当然有,艺术创意,创作瓶颈很常见。”

“怎么克服?”

“也不需要克服,平常心对待就好。”

陈呈天说,遇到瓶颈期,他就先不做东西,转而去思考下一步做什么,或去朋友的茶室坐坐,也会去旅游,去景德镇其他工作室看一看,找以前的老师同学聊聊。

他还说,家人的支持是他将这事业坚持至今的很大动力。妻子不仅用设计能力为他的陶艺添光增彩,后来还给他当徒弟一起做陶艺。

返乡创业 传承与创新

2016年,响应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号召,陈呈天与妻子回到家乡浦江,扎根农村进行陶艺创新。

“离家的孩子哪有不想家的,常常在网上看家乡的新闻。2015年来,乡村旅游开始火起来,我发现浦江新光村的新业态做得挺好,浦江当地对大学生返乡创业还有扶持政策,就回来开了店,生意还不错。”后来,因为疫情防控,店铺生意日渐寥寥,陈呈天就把工作室开回老家岩三村。今年,他又把工作室开到山明美术馆,还在岩头老街办起展销一体的体验店。

其间,虽然生意起起伏伏,但他从未气馁,一直静心思考自己该走什么陶艺路,最终决定将陶艺与本地文化结合。“浦江有很多特色文化,比如书画,还有江南第一家的孝义文化、清廉文化,都可以与陶瓷相结合。”他尝试做了一些水杯、笔筒等陶瓷产品,没想到挺受欢迎。

2020年,他认识了国家级非遗婺州窑传承人陈新华,2021年1月正式拜师学艺。“大学时期我就从课本上了解到过婺州窑,回到家乡后也一直惦记着,想要有一个专业师傅带领自己前进。”

在老师处不断汲取婺州窑传统技艺的同时,他坚持创新融合,让传统韵味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火花,使其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去年,他结合上山文化创作了多款特色作品,有一款形似大口盆的产品还被全国人大代表祝响响带往全国两会,成为更多人认识上山、了解浦江的窗口。

每件陶艺作品都需要时间沉淀。陈呈天说,这一款上山大口盆作品,他做了两三个月,“光是泥料配比就调试了不知多少次”。他还多次去上山遗址考察,选用上山当地一些泥料加入其中,以更好地展现“上山的原味”。

产品的艺术性够了,怎么平衡商业性?陈呈天认为,归根结底得做出特色,做出风格,兼具实用性。因此,他很喜欢柴窑,“一件好的柴烧器物能让你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温度”。

如今,陈呈天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各大展览中屡获殊荣,还远销海外。但他却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最终的风格,仍在摸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