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深读

一九〇二年,义乌青年陈榥举起科学救国旗帜

记者 赵如芳

7月底,本报刊发了义乌人陈榥在1905年编写中国首本心理学书籍一文,有文史爱好者转来义乌人季樟桂的一篇文章,披露了陈榥赴日留学、出版书籍、回国发展军工业、与鲁迅交往等事迹,堪称陈榥略传。

这些事迹,比陈榥曾孙、今年87岁的陈渊掌握得还详尽。“我知道太公很了不起,但因为时间过去太久,他给我们留下的资料太少,我们只了解他的简单履历。”8月22日,陈渊告诉记者。

根据陈渊的讲述、季樟桂的文章以及其他资料,我们走近90多年前的陈榥,试图还原清末民国初年一位义乌才子的人生轨迹。他是同盟会最早的会员、我国数理先驱,最早编写物理学教科书、心理学书籍,还被称为近代军工第一人,曾与詹天佑一起主持中华工程师学会。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有志之士不少,青史留名者也不少。然而,今天了解陈榥生平的人却不多。早在1902年,他就提出“科学为立国之本”的口号,比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早了17年。

编写首部中学物理教科书

4年出版8版

在义乌市江东街道一幢房屋里,陈渊将收集的资料拿给记者。“之前,关于我太公陈榥的研究不多,近一二十年有所耳闻,我翻家谱,整理了一些内容。”

19世纪70年代初,陈榥出生在义乌稠城。父亲叫陈玉梁,学识渊博。在父亲的教导下,陈榥热爱学习,聪慧过人。1897年,杭州筹建新式学堂,名为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陈榥成为该校首批学子,研读数理。1898年,在学习西洋思潮的影响下,求是书院选送何燏时、陈榥、陆世芬、钱承志4名学生赴日留学,陈榥成为清朝首批官费留学日本的学生。

在日本,陈榥等人先学语言、算学、地理等普通学。1899年,陈榥进入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学习军工。留学期间,陈榥还到梁启超在日创办的清华学校担任义务教员,讲解物理学。1902年,陈榥根据讲义编写了一本书,名为《物理易解》,这是首部中国人自编的中学物理教科书。

在序言中,陈榥写道:“科学为立国之本,固夫人而知之矣。然而其理精,其功实,其造深,要非猎等所能至。故造车自舆始,造衡自权始,必循途渐进,而后科学至焉。中等物理学与各种科学已多相衔接之处,吾国人学此者,颇多苦之。然我国士夫之聪明材力而谓未足语此,断无是理意者,倘亦无善本为之启发乎?壬寅春,同人设清华学校于东京,以计留学者修普通学之便,忝命予讲物理学。予于此非所专执之门,顾以同人之命,不获辞也,遂与来听者相切磋。初则听者颇有苦意,乃未及三月,则见解领悟,各蒸蒸日上矣。而时已暑假,辙将从前之讲稿,采辑他书以补所不足,语非一家,务期明意。书成,名曰《物理易解》,因即梓以公诸世,亦欲为求科学者之一助云尔。”

这本书出第5版时,定价为大洋壹圆。100多年后,陈榥的玄孙陈震从旧书网上采购此书,花了四位数人民币。翻开泛黄的纸张,欧姆定理、电学器具等知识清晰可见。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一胜在一篇文章中说,从1902年初版到1906年,《物理易解》在4年内已出8版。

20世纪初期,有多少学生从《物理易解》中汲取科学知识?又有多少人将序言中“科学为立国之本”的观点铭记在心?“亦欲为求科学者之一助云尔”,陈榥的出书目的,应该是达到了。

批古人文,斗鬼神论,入同盟会

从现有资料来看,《物理易解》是陈榥出的第一本书。1905年,他出了《心理易解》,这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

8月22日,陈榥玄孙陈震拿出高价买来的《心理易解》,“义乌陈榥编辑”6个字映入眼帘。陈震父亲陈渊言之凿凿地告诉记者,书名“心理易解”4个字是太公陈榥所写,“我看过太公书写的《成心论》,知道他的字什么样”。

小心翼翼翻开这本119年前的书,没有墨香味,只有一行行竖着排列的繁体字。序言由陈榥所写,充满了批判性。他先回顾了我国的学派,对于《中庸》里的言论,他认为“若以理论,则言之过火,即未免由理入魔也”。接着回顾了我国的论道者,“率言多诡异之言,杳杳冥冥,如空洞之有物”。然后又回顾了我国学者,他认为:“学必以致用为居,苟其无用,则何为是不惮烦者,用安在?”陈榥指出,我国学者存在的积习就是“尚文之心重而尚理之心微也”。他大发感慨:“是以神州有四千载明了立国之历史,至今日仍不免以无学见羞于五洲。惜哉古人,诚聚历朝之铁,不能铸此错者矣。虽然文明古国,人所共称也,无他科学而有哲学,尤吾国人所自负也。”

透过这些序言,脑海里浮现一个画面——一名血气方刚的青年站立在比自己国家先进的异国,回望那个历史悠久却威风不再、逐渐下沉的故国,是何等痛心疾首!他多么希望科学的新风吹进自己国家,让它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除了《物理易解》和《心理易解》外,陈榥还出了一些数学、物理教科书。

1903年2月17日,一群在日本的浙江学子创办了一份文理综合性月刊《浙江潮》。顾名思义,希望掀起汹涌的浪潮,推动清朝这艘腐朽的大船发生变革。杂志的发起创立者有蒋百里、马君武等,撰稿人有王国维、章太炎、鲁迅、周作人、陈榥等。陈榥写的是哲理文《续无鬼论》,在1、2、3期连载。记者尝试寻找原文无果,想必,他批判鬼神论的言语非常犀利。

1904年,陈榥加入光复会。第二年,光复会与兴中会、华兴会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陈榥为最早的会员之一。不仅用科学救国,还通过革命来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府,陈榥无疑是走在时代前沿的青年。

乱世中接手上海制造局

1906年,陈榥从日本回到国内。作为军工人才,他受到器重,通过考试后进入陆军部任职,从“同协参领”提升为“同正参领”。

陈榥的分配问题引起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四川总督赵尔巽。1910年,赵尔巽在奏折中称:“现在我国造兵科专门人才仅有正参领陈榥一人,本有调川成约,嗣为陆军部调用,遂不得不求其次。今同人才均萃京师,外省用人本无上驷可求矣。”由此可见,陈榥的军工才干是被认可的。

这个时候,清朝这艘巨轮已摇摇欲坠。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让位于袁世凯。根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一胜的文章,1912年9月底,陆军部派陈榥前往上海制造局,接替李平书整顿兵工厂。上海制造局1865年由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办,原本为洋务派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是中国第一家大型近代军事工业。在那里,陈榥的军工才能得以发挥。他裁撤了闲冗机关十二处,将马步枪的口径从六八毫米改制成七九毫米,还试制了无烟枪药,改良了日本新式机关枪等。除此之外,陈榥还改变了生产方式,推广流水线作业,增加了手榴弹的杀伤力。因为民国初年的军工业作出贡献,陈榥获授二等文虎勋章,后加中将衔授三等文宪勋章。

袁世凯主政后,复辟野心渐渐暴露,南方各省谋求独立,战争再起。生产军火的上海制造局成为各方势力拉拢争夺的对象,陈榥被裹挟其中。多年以后,有人发言声称陈榥被袁世凯收买。义乌人季樟桂经过考证,认为陈榥没被收买,反而因为倾向革命派被驱离上海制造局。

事业遇变,父亲去世,陈榥无心从政。这段历史,在鲁迅日记里可窥一二。1914年1月8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赙陈乐书银二元。”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曾在《人物注释》中列专条作过介绍:“陈乐书,名榥,字乐书,浙江义乌人。同盟会会员。鲁迅留学日本时的朋友。辛亥革命后,以陆军少将督理上海制造局。”这是鲁迅现存著述中仅见的直接提及陈乐书的文字。银二元,是鲁迅对陈乐书父亲去世的慰问金。这段历史,陈榥曾孙陈渊不了解,但他说,陈榥和鲁迅都曾去日本留学,又都向《浙江潮》供稿,两人应该有交集。

1915年,袁世凯称帝,陈榥矢志南下。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担任过北京大学数理教授,后又回到出版界,出版学科类书籍。

1918年,陈榥出版《实用教科书物理学》,他在序言里写道:“乙卯冬,余矢志南下。过沪,菊生张先生、梦旦高先生邀任编辑事,诺之,为采取各籍而成是书。嗟乎!三年灭刺,早乖负笈之初心;寸管相依,犹是操觚之故业。前尘后事,沧海桑田,既无与于滔滔,则手纂此书,亦姑以答张、高二先生之厚意云尔。”

“三年灭刺”,化用了蒲松龄 “抱刺于怀,三年灭字”的说法,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心袒露出来。“前尘后事,沧海桑田”,又何尝不是一个军工人才在乱世中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尽管如此,工程界还有陈榥的一席之地。1914年,中华工程师学会选举,陈榥为副会长,詹天佑为会长。1920年,陈榥再次当选副会长。

教育界也还有陈榥的一席之地。1921年,杭州大学筹办,组成22人杭州大学董事会,蔡元培以105票当选,票数最多,陈榥以91票位列第二。

在故乡安放一颗沉醉学问的心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也许是累了,也许看透了,晚年陈榥回到故乡,将居所命名为研至理堂,一心研究学问,著书立说,将主要精力放在《成心论》的编写上。

陈榥编写这本书有多痴迷?中国现代国学大师马一浮为《成心论》作序写道:“吾友义乌陈君乐书,治科学最早,晚而屏绝人事,独好深湛之思。吾亲见其著此书,忘寝与食,忘昼与夜。室中唯置笔砚,无一故书。几榻坐具间,纷然狼藉,皆所属之稿也。入其室,几无容足之隙,当其冥思,木然若不知有人,及其凝滞顿释,振笔疾书,则又忻然犹乐。明日复疑,又弃而更属。君自言稿凡七易,犹以为未谦,其精勤如此……”

20世纪30年代初,陈榥因患脑溢血病逝,在世时间大约一甲子。他去世时,这本倾注大量心血的作品没有出版。陈榥曾孙陈渊看过《成心论》部分书稿,认为内容与《心理易解》差不多。“文革”期间,保管此书的后人担忧受牵连,将手稿烧毁。

这样的变故,应该在陈榥的意料之外。但他在世时对于两件事的安排还是有长远眼光的。一是将5000银圆交给同学兼好友洪镕(中央文史馆馆员)保管,作为后世子孙读书经费,陈渊读高中时就动用过这笔钱;二是杭江铁路的修建。这条铁路原计划从诸暨经浦江,但浦江地主土豪认为建铁路要耗费良田耕地,陈榥遂提议铁路绕道义乌到金华,使得义乌成为铁路运输中的重要一环。

往事如烟。陈榥如今长眠在义乌市江东街道山口村附近,墓前有碑,上书“乐书先生暨徐夫人之墓”,碑文落款为“经亨颐敬题”。经亨颐是我国近代教育家,曾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创办上虞春晖中学,是廖承志的岳父,也是陈榥的亲家。

每年清明,陈渊、陈震等晚辈到坟前祭拜,不管外人是否了解陈榥,在他们眼中,陈榥是一座高山,山上有面旗帜,为了民族复兴、科技强国,这面旗帜曾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