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8版:义乌周刊·综合

上溪镇巧用“村BA” 撬动“牛经济”“夜经济”

记者 何晓峰 文/摄

前不久,义乌最大规模的“村BA”落下帷幕。来自上溪镇各村社、政企单位的40支球队、400余名球员奉献了超百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精彩比赛。

近一个月来,承接“村BA”赛场的新民村和塘西社区成为欢乐的海洋,接连不断的比赛吸引镇内外篮球爱好者前来观赛助威。场上赛况激烈,球员攻防有板有眼;场外热情高涨,球迷围得水泄不通,加油声、呐喊声,一声高过一声。

一场“村BA”,燃动整个夏天。不仅增强了上溪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还为乡镇的全面发展开辟新路,让“牛经济”得到推广、“夜经济”释放新活力。

奖励“巴山牛” 讲好“西牛东送”故事

在“村BA”超百场角逐后,最终黄山村队以60∶52的比分力压桃花坞村队夺冠。

当球队代表上台领奖时,本届“村BA”大奖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巴中枣林“上品”黄牛肉。奖品一出,现场观众才明白,当初揭幕战时主办方为何说大奖充满“牛元素”。

的确,主打“牛文化”的上溪,大奖怎么少得了牛的身影。“借助‘村BA’赛事,我们要让更多市民了解上溪的‘牛文化’,带动‘牛经济’发展。”上溪镇社事办主任汪欢晃告诉记者,该镇“牛文化”历史悠久,去年11月起便启动“西牛东送”产业协作项目,让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枣林镇的优质生态黄牛“巴山牛”走进义乌人的餐桌。

今年5月,上溪镇建成浙中牛交易市场和“西牛驿站”,把品质优良的“巴山牛”输送到义乌销售,“巴山牛”更成为上溪镇“上品”牛肉的肉源,受到周边县市群众欢迎。

“我这里现在一天要杀6~8头牛,不少顾客都是冲着‘巴山牛’来的。”杀牛户付沈彪告诉记者,他在义乌经营10多个牛肉档口。自上溪镇引入“巴山牛”后,他的牛肉、牛杂生意一直不错,吸引义乌多家生鲜超市前来采购。

在新民村浙中牛交易市场内,负责人付伟峰忙着卖牛。“一个月差不多能卖400头,以东阳、义乌、浦江的客户为主。”付伟峰说,自浙中牛交易市场和“西牛驿站”揭牌以来,该市场已交易1300头牛,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

越夜越精彩

带动上溪“夜经济”增长

“老板,烤一些羊肉串。”“村BA”比赛期间,位于上溪镇综合市场旁的“258”夜市,常常能见到身穿篮球服、三五成群前来吃夜宵的年轻人。

“‘258’夜市距离举办‘村BA’的新民村和塘西社区都不远,不少选手和观众赛后都会来夜市逛一逛,品尝美食。”云上之溪集体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松平介绍,今年5月,上溪镇开展原“云上之溪”夜市及“月湖美食城”搬迁工作,将原本每逢农历二、五、八白天经营的“258共富集市”赋予夜市功能,成为上溪镇发展“夜经济”的新亮点。

据悉,该公司投入近90万元,对“258”夜市进行标准化改造,配备智能化用电系统、360度无死角监控、微型消防站、一键报警系统等,经营户可扫码开启电源插座,操作简单,大大降低因电线私拉乱接带来的安全隐患。

从衣饰服装、生活百货到精品美食,“258”夜市一应俱全。改造后的“258”夜市,在硬件、软件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得益于公开招投标管理,集体资产营收得到保障。据了解,“258”夜市为该镇集体资产营收达200多万元,较此前夜市增收百余万元。

“我们近期准备引入上溪牛汤等美食,增加上溪地方特色。”该夜市负责人透露,目前夜市摊位已有近七成经营户入驻,该公司还将投入40多万元,进一步提升夜市品质,提高知名度,推动“夜经济”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