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举办“婺剧特色村建设”促进工作现场会
磐安这个小山村婺剧特色别样出彩
记者 夏斌婷 文/摄
一个婺剧小剧院、一条婺剧特色街、一个婺剧陈列馆、一个婺迷公园、一支婺剧演艺队伍……8月28—29日,金华市“婺剧特色村建设”促进工作现场会在磐安县举行。市婺剧促进会一行在走访调研中看到安文街道“好戏云山”的浓浓婺剧元素,见证磐安人对婺剧的热爱,欣喜于当地婺剧氛围的日益浓厚。
婺剧元素随处可见
磐安县安文街道云山社区中田村目前有140余间明清时期古民居,街道充分利用社区内闲置古民居资源以及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挖掘社区内广为传承的婺剧文化,以婺剧展演、婺剧文化体验、婺剧文化传承等为主要内容,打造了一个婺剧小剧院、一条婺剧特色街、一个婺剧陈列馆、一个婺迷公园、一支婺剧演艺队伍、一套服务和管理方法的“六个一”机制,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成为服务于当地村民与游客的婺剧特色文化综合体。
市婺促会一行走到村口就看到热闹的婺剧特色街,只见300米左右长的石板路上摆着胸针、帆布包、扇子等各色婺剧文创作品,以及竹编、木雕等当地特色工艺品,整条街宛若移动的“街头博物馆”。特色街一头连着村文化礼堂,即中田婺剧小剧院,一头连着婺剧馆。
村文化礼堂有160个座位,今年在磐安县婺剧促进会的牵头下被改造成小剧院,全面植入婺剧特色元素,按照婺剧大剧演出的标准配齐音响、灯光设备,修缮了演出舞台、演奏舞台等基础设施,让这里成为婺迷演出和排练的场所。
自此,小剧院的婺剧演唱活动越来越多,磐安县“我们的村戏”活动在此启动,仅8月至今就已迎来专业剧团5天9夜的演出,排练节目6场次,戏迷唱婺剧活动5班次,可谓是“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大戏”。
8月28日晚,由金华市婺剧促进会主办,磐安县委宣传部、磐安县婺剧促进会等承办的“法兴婺剧 婺韵赋美”折子戏专场在此举行,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乐队、演员和当地婺迷爱好者同台共演,交流技艺。
演出之余,小剧院还俨然成了“居民常去,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点,不少人来此休闲、观演、体验婺剧。
云山婺剧早有渊源
婺剧馆建于2018年,馆内分设婺剧历史渊源、艺术风格、表演技巧、经典人物等板块,以图文方式介绍婺剧的历史沿革、代表剧目,还陈列戏服、脸谱、乐器、书籍等众多婺剧文物,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婺剧文化,感受婺剧之美。
馆里还特别设置了研学区,游客可以在此DIY脸谱、扇子,将婺剧文化寓教于乐。
记者了解到,云山社区的婺剧文化早有底蕴。2005年,社区婺剧爱好者朱谷林、陈国盛、朱茂光等人着手组建剧团,虽然组建初期遇到不少困难,但最终还是建起一支拥有七十余名成员的队伍,并在大盘山温泉山庄董事长陈国良的支持下配备了戏台、雨棚及各种演出需要的道具。
剧团成立之初,“万事俱备,只欠剧目”,而当时剧团无经济条件邀请婺剧名师前来指导,于是朱谷林想出一个土办法:买来许多婺剧碟片,根据碟片一字一句把台词记下来,拿到文印店打印出来编成剧本,分发给各位演员,让大家照着碟片里的唱法依葫芦画瓢,并组织大家集中试演。就这样,《双血衣》《送徐庶》《翠花亭》等一批婺剧剧目新鲜出炉。
除了在村里演出,云山婺剧业余演出队还到深泽、新渥、上葛等周边村镇开展公益演出,深受欢迎和好评,在磐安县“花头台”比赛中屡屡获奖。
市婺促会一行还来到磐安县婺剧戏迷之家。这里既是磐安县婺剧促进会的办公场所,也是戏迷吹拉弹唱、互相交流切磋的天地。
与戏迷之家相邻的是一片古树群,也是村里的婺迷公园。公园打造了演艺广场、脸谱互动草坪等特色点位,增加游客与婺剧的互动体验,当地村民爱在此坐唱交流。当天,来自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优秀青年演员李烜宇情不自禁地和村民们合作演唱了一段《徐策跑城》。
除了做好基础建设,中田村还深耕“婺剧+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持续挖掘村内古民居、古建筑等旅游资源,制定“好戏云山”婺迷之家管理机制,细化活动组织、人才培养、资源保障等相关举措,成立戏迷服务组织,设立戏迷交流平台,举办民俗文化踩街、婺剧表演、文创市集等活动,同时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民宿、旅行社等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鼓励村民参与婺剧迷服务,为婺剧迷提供舒适的吃住体验,提升“好戏云山”知名度和吸引力。
座谈会上,金华各县(市、区)婺剧促进会分享了工作经验。浙江省婺剧促进会副会长、金华市婺剧促进会会长陈志身说,婺剧特色村建设没有具体的模板,“我们在摸索中建设,需要金华各地根据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他还表示,希望磐安婺剧特色村能起示范引领作用,后续争取总结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进一步挖掘各村的独特优势,推动婺剧特色村建设做得更出圈、更出彩,在全市形成爱婺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