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讲述

《金华日报》 我写作路上的引路人

张必强

我是一名有多年党龄、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是写作。自年轻时初次接触《金华日报》以来,我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充实自己,还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后,我在离家4公里远的乡政府所在地开了一家钟表修理部。送《金华日报》到我们村里的是一位70多岁的大爷名叫王学敏,见他不会骑自行车,每天走路往返8公里路非常辛苦,于是我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每天义务帮他把6份报纸送到我们小山村。

当年我是一个求知、求新欲望很强的小青年,帮他送报纸其实也是为了借此机会可以阅读《金华日报》。从此我对《金华日报》有了很深的感情,每天从报纸中我也获得了精神食粮。

那年,我对村里的一名姑娘产生了好感,就是不敢当面表白。于是有感而发,手写了一篇《一封没有寄出的求爱信》,寄到了还在金华市马路里18号的《金华日报》编辑部,几天后居然发表了。第一次文字变成了铅字,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朋友知道后奔走相告,搞得我和那位姑娘非常尴尬。很遗憾,没有保存好那张报纸,那篇文章现在也找不到了。

从此以后,在我心底里埋藏了一个文学梦,养成了阅读《金华日报》的习惯。由于自己文学基础薄弱、从上小学开始,一遇到写作文就头疼,是《金华日报》让我迈出了写稿的第一步。随后,我将生活中的趣事写成小散文,在确认旁边无人注意时,羞羞答答地将其投进邮筒,接着每天在报纸上寻找和等待。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取得两个大专文凭(新闻专业和地理专业)和一个本科文凭(地理教学专业),1992考入了人民教师队伍。

从此,学校里征订的《金华日报》和《金华晚报》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报上刊载的各种政经热点,使我开阔了眼界;有深度的哲理美文,让我陶冶了情操;精彩的文史哲资料,帮助我增长了知识。

《金华日报》和《金华晚报》就像一部厚厚的百科全书,汇聚了最可靠的知识、最权威的信息、内容覆盖之广、解析之深令我惊喜万分。每天早上起床后我就是进入金彩云客户端,这顿精神食粮开启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旅。

两报中的“双溪”和“婺江”栏目让我拓宽视野;打开写作思路,不断丰富文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学习他人文章写作的优点,提升写作水平。

不知不觉间,《金华日报》和我已经认识几十年了,她不仅教给我很多知识,增强了我的党性修养,更让我探索了更广阔的领域。

如今,我已有30多篇散文在《金华日报》和《金华晚报》上发表,凭借着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优势,我顺利成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金华日报》和《金华晚报》既是我的舞台,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一路伴我成长,她是我写作路上的引路人,助力了我的作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