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特别报道

杭温高铁从立项到建成全过程,充分见证了——

浙江力度 金华速度

记者 叶永永

2012年8月,杭温高铁列入省发改委和省住建厅联合发布的《浙江省铁路网规划2011—2030》;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专题研究杭温铁路(温州“十三五”铁路规划)规划研究工作,原则同意规划建设杭温铁路项目;

2017年2月,杭温高铁列入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2020年6月,杭温一期全面开工;2021年9月,杭温二期全面开工;

2024年3月,杭温高铁进入静态验收;5月,联调联试启动;7月,开始试运行;9月,全线开通……

杭温高铁从立项到建成,高水平展示了浙江力度和金华速度,跑出一条创新破难、强力推进的改革之路。

倒排工期推进前期工作

铁路项目报批包括预可研立项、可研审查、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等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专题、不同程序,项目审批手续办理速度又关乎项目能否快速落地。

针对复杂繁琐的审批程序,市发改委、金华铁路建设指挥部梳理出明晰的“流程图”,变串联为并联审批,将报告编制无缝对接,具体每个阶段中的每个专题再划分到每个人,每日汇报进度。

“面对复杂繁琐的审批程序,我们发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攻克。”金华铁路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以可研和初步设计审查为例,项目审批要完成包括环保、水保、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在内的16个专题。

完成前期审批工作后,土地征迁处理成为摆在杭温高铁建设者面前的又一难题。金华全市上下一心、握指成拳,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定目标,定期组织召开全市铁路指挥长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堵点,助推杭温高铁项目无障碍施工。

金华铁路建设指挥部和沿线地方政府成立工作突击队,每条在建铁路采用“一线一专班”工作机制,由一名分管领导、一名处室负责人、一名抽调人员组成,全程盯控、全面掌握、全线跟踪项目建设情况,以不达目的不收兵的态度,下沉一线蹲点突破,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工程无障碍推进。

“我们每周联合开展铁路项目‘三服务’,通过面对面政策解读指导,点对点沟通协调服务,帮助沿线政府、迁改单位及各参建单位有效解决跨越高速公路审批、临时用地审批、‘小三改’用地等一大批施工难题。”金华铁路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周利烽说,在制订安置方案时,优先考虑被征收村民的切身利益,因地制宜处理好建设、发展和保护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浦江,市县两级铁路建设指挥部协调相关各方,将工程网络图管理方法应用到征迁工作中,抓住“用地放样—土地现状调查—编制补偿方案—发布补偿公告—协议签订”这条关键线路,并联穿插推进各项工作,加班加点,在满足公告法定时间要求的前提下,仅用82天就完成签约组件上报,签约率达100%。

杭温高铁一期工程义乌段“375#—380#”段国家管网天然气东阳支线在其中穿越并行,局部段落需要迁改外移。项目公司、市县两级铁路建设指挥部和杭州枢纽指挥部、杭温联调联试指挥部组织各方全力保障涉铁施工要素和保供保障。在国家管网浙江公司组织下,今年4月27日启动迁改程序,7月10日完成新管道焊接工作,7月15日提前完成任务,为杭温高铁开通前安全评估扫清障碍。

220千伏云宾线是我省跨铁路施工难度和架体量最大的高压迁改工程之一,也是金华境内最大体量的电力工程跨越架。在迁改过程中,金华铁路建设指挥部、义乌市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国网金华供电公司全面落实主体责任,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新型机械化施工以及夜间施工等,确保高难度电力迁改线安全快速完成。

有志者,事竟成。在铁路建设者队伍的努力下,金华严格按照施工需求,全面完成地方保障工作,完成主线征地3906.65亩、房屋拆迁30.9507万平方米、110千伏及以上电力迁改25处,实现主线交地领跑全线、110千伏及以上高压电力实现当年启动当年完成迁改,为项目顺利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齐心协力完成工期建设

遇山凿洞,遇水架桥,许多高铁的铺设过程都需要经历这一步,杭温高铁也不例外。

杭温高铁穿越山区较多,全线设有隧道81座,特大、大中桥梁117座,桥隧比高达94.5%,而且沿线环境敏感点多,存在施工难度大、环保要求高、技术复杂等特点。

其中,杭温高铁金华段长约139.5公里,全线里程最长、新建站房最多、建设任务最重。面对施工中的各种难题以及工期紧张的压力,金华铁军如何变“不可能”为“可能”?金华铁路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各部门同心协力及先进技术的运用,是项目顺利建设的根本保障。

杭温高铁磐安段位于磐安县新渥街道、双峰乡、盘峰乡境内,正线长度27.473公里,其中隧道长25.06公里,有7座隧道、5座桥梁,桥隧比达96.4%。由于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各隧道口离村庄又近,给施工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施工,持续优化细化方案,确保顺利贯通。”参建单位中铁十一局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内新型喷淋养护集成技术首次投用、大规模三臂智能凿岩台车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拱顶防脱空技术……在建设中,杭温高铁坚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项目建设,将数字化、智能化思维贯穿建设全链条,突破一系列项目建设难题,创造国内多个第一:国内外首次在单线铁路上运用(100+216+100)m钢-混刚构连续梁,全国首次实现光学卫星遥感检测技术运用于铁路外部环境整治,全国首条创建全线鲁班奖铁路项目等。

从杭州到温州,杭温高铁穿过多个生态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秉持“既要建好路、也要护好绿”建设理念,参建单位全面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打造水土保持生态典范和样板工程。

“我们将节约、绿色、低碳等生态举措融入项目建设,通过全线路标杆化打造、全过程标准化创建、全方位景观式绿化、全覆盖拉网式督查等创新手段,在全线建设标准化示范工点48个。”百盛联合集团工程部部长高冯明介绍,他们采取“空、天、地”一体化水土保持智能感知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监测管理,做到水土保持监控全面覆盖和及时响应。

此外,作为浙江省域内的大动脉之一,杭温高铁的立项和建成,是沿线各地市委、市政府齐心协力的结果,更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全程督导、协调推进的结果。省发改委与省发规院成立省铁路专班,对杭温高铁项目建设推进提供保姆式服务,通过周例会、专题协调会、督办单等多种协调机制,快速有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