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民生

6号、6寸、6英寸、6厘米……计量单位五花八门

一只蛋糕到底有多大

记者 汪蕾/文 张辉/摄

“打开蛋糕盒的那一刻,我们一家人都沉默了。”上周末,儿子过4周岁生日,武义市民李女士通过微信平台在某私房蛋糕店下单预订了一款“6号蛋糕”。原打算一家人一起过生日、吃蛋糕,却发现实际送达的蛋糕只有日常餐盘大小。“虽然只是为了让孩子高兴高兴,但这尺寸也太不地道了。”

随后,李女士找商家沟通,对方表示,“号”并不是“寸”,该店目前以“号”为计量单位。记者在多家蛋糕店的线上订购平台发现,蛋糕的计量单位五花八门:有的用“号”,有的用“寸”,有的用“英寸”,仅有部分商家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厘米”。

6号、6寸、6英寸与6厘米有何不同?一块蛋糕到底有多大?对此记者展开调查。

分不清“寸”与“英寸”

顾客难以把握蛋糕大小

李女士的蛋糕是在同事推荐的私家蛋糕店购买的。“之前我在这里买过小蛋糕,水果新鲜、奶油清口,所以这次就找到店家定制生日蛋糕。”

预订时,李女士没有细看尺寸说明,认为6号就是平时蛋糕常用的6寸概念。当外卖员将蛋糕送到餐厅包间,李女士满心期待地打开包装盒后,却发现这个6号蛋糕与预期尺寸相距甚远,只有一个餐盘的大小。

6号蛋糕到底有多大,李女士表示没什么概念。事实上,不少受访者都表示,说不清“寸”和“英寸”多长。

在市区江南一家蛋糕店,正在选购蛋糕的吕先生拿手比划大小,他说记者不问,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一直以为寸就是英寸的简称。”吕先生想了想说,“蛋糕尺寸标注真有点乱,我也记不清‘1寸’‘1英寸’具体是多长。”

从事烘焙行业近10年的业内人士妞妞告诉记者,按行业内的习惯,蛋糕尺寸一般默认为“英寸”;但很多顾客沿用旧时的口头习惯说“寸”,两者之间确实有区别。她也曾遇到过因为蛋糕尺寸大小与顾客产生的矛盾,核心就在于计量单位不规范。“客户不清楚蛋糕的真实尺寸,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可能破坏烘焙行业的诚信秩序。”

店家各有各说法

计量单位五花八门

记者留意到,李女士购买蛋糕时,商家曾发给她一张设置在店内的圆盘对比图。对比图上标明了蛋糕号数、直径长度和推荐食用人数。其中,4号蛋糕直径约10厘米,推荐1人食用;5号蛋糕直径12至13厘米,推荐2至3人食用;6号蛋糕直径14至15厘米,推荐4至6人食用。

“每家店对于蛋糕尺寸大小的计量单位确实不太相同,但我们做到了明确标注,之后也会对客户再进行提醒,避免产生误会。”李女士对蛋糕大小的质疑,商家也觉得有些委屈,这名从业3年的女店主说,当初用号数来确定自家蛋糕大小,也是参考了某国内知名蛋糕品牌的做法,这在业内也很常见。

连日来,记者搜索了多家蛋糕品牌的线上官方平台及外卖渠道,发现品牌蛋糕计量单位各不相同,有的显示蛋糕寸数,有的则显示英寸数,还有的则用了厘米。

记者检索获悉,1寸约等于3.33厘米,1英寸等于2.54厘米。《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制度。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也就是说,我国法定长度单位为“毫米”“厘米”和“米”,而所谓的“号”“寸”“英寸”并非我国法律规定的标准计量单位。

本土品牌山山家,连锁品牌元祖、好利来等部分品牌蛋糕店在线上平台售卖蛋糕时按克和厘米计量,信息标注较为规范。

用法定计量单位

让消费者买得明白

在了解蛋糕计量单位现状后,记者将信息反馈给李女士。她认为,商家应该用法定计量单位标注,用厘米或克标注更直观,她也建议商家在网上展示蛋糕时,能够提供完整、清晰、规范的尺寸信息。“这样消费者不需要算算术,不用担心蛋糕‘缩水’或不符合预期。”

记者了解到,此前国内多地发生过类似消费纠纷。武汉市场监管部门曾对蛋糕尺寸问题有过解读,由于蛋糕是舶来食品,计量单位一般为“英寸”,新实施的《非法定计量单位限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根据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交易习惯,生日蛋糕可以“英寸”为计量单位,但应当同时注明或提供相应量的法定计量单位等效值或者换算关系。

为保证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办法》还对计量单位的使用和管理作出规定:“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定计量单位不得使用,其他非法定计量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限制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定计量单位包括用于市场贸易的市制单位,以及国务院公布的其他禁止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人们口头常用的“寸”就是是指“市寸”,属市制单位,为国家明令禁止的非法定计量单位。

浙江八咏律师事务所律师蒋剑莉认为,根据《非法定计量单位限制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商家应当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即便使用约定俗成的交易习惯,也应当清楚标注更易懂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让消费者看得清楚、买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