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浦江一家三代传承制衣 年轻人慕名拜师学艺

记者 潘慧/文 方丽 潘慧/摄

针在麻布上扎进穿出,一左一右两条斜线走出一排“八”字,俞璐正专注缝制西装内衬。一门之隔,妈妈赵芳英向新学徒讲解如何裁制长衫。

从外公的“仲福”到妈妈的“芳英服装店”,再到俞璐的“一江蓝韵工作室”,祖孙三代传承匠心制衣,赵芳英母女携手走过第一个10年。这些年,越来越多钟爱中国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带着行囊从全国各地来到浦江拜师学艺。

三代传承 都有一双巧手

学一门手艺好养家糊口。赵芳英的手艺是跟父亲赵仲福学的。20世纪30年代,作为家里的老大,父亲赵仲福很小就外出学艺。先学的竹编,老师傅太过严苛,家里人舍不得,又送他去学裁缝。“父亲做了一辈子传统中式服饰,老字号店面叫‘仲福’,用的就是父亲的名字。”赵芳英说。

看着父亲整日为他人做衣裳,一年到头只有正月初一有点空闲,年少的赵芳英怕苦不肯学。“我爸妈就劝我学一点,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有饭吃。”父母的话赵芳英记在心里,裁缝一直坚持做了下去。

过去,买布要凭布票,没什么服装厂,赵芳英就跟着父亲挑着缝纫机找东家。那时,裁制新衣是件生活大事,一家做一两件衣服,父女俩做一家换一家。

手艺人凭手艺,赵芳英跟父亲一样,都有一双巧手。16岁进入裁缝行业,24岁赵芳英创办芳英服装店,1998年后主要制作以旗袍为主的中式服装。2021年,“仲福”获评金华老字号。2022年,赵芳英被授予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3年,她成为旗袍制作技艺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90后俞璐从小就在堆满布料的裁缝店里长大,看着妈妈缝制旗袍,她就拿起碎布玩过家家,成为外公和妈妈的同行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一丝勉强。倒是赵芳英起初有些嘀咕,不相信女儿能安心学艺。大学期间,俞璐辅修服装设计,学习裁剪技巧,也跟着妈妈打杂干活。从挑选布料到给客人量身,从裁剪到缝制,最后上浆、熨烫,每一道工序她都一丝不苟。有一年除夕夜,看着日夜赶工的俞璐趴着睡着了,“那时,我才意识到,女儿是真的喜欢做衣服”。

生长于浦阳江畔,钟情于那抹扎染的蓝色,2014年9月,俞璐和妈妈为工作室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一江蓝”,申请注册品牌时又在后面加了一个“韵”字。

匠心缝制 老布料做新衣裳

还是在浦江博物馆附近,6年前,工作室从街边搬进楼里。

“我们这里大多是传统工艺,老布料手工缝制,做一件衣服一般要7到10天,价格4位数起步。”俞璐穿着自己做的圆领盘扣对襟,那是柿染技法的布料,呈现出有层次的橙色。赵芳英穿着与女儿类似款式,多了两个口袋,布料则是有着“软黄金”之称的香云纱,一举一动之间沙沙作响。做裁缝的穿衣着实讲究,一眼难忘,再看更觉不寻常。

赵芳英抱着在阳台上晾晒过的冬衣进来,展示了一件印花棉袄,翻到衣服里面,找不见一个线头,再翻口袋,连内侧都是光边。“这是冬天穿的棉袄,外衣和内衬之间加棉做了绗缝工艺,足足做了四层。”赵芳英又指了指衣服领子,上下黑边夹着印花布,用力拉出领子和衣服的缝接处,能看到规整又精细的缝线。“光这领子绲边就做了好多道,领子穿旧了,还可以拆卸,做新的再缝上去。”俞璐接过妈妈的话:“做衣服最要紧的就是领子和袖子,所以说才有‘领袖’一词。”领子要服帖,袖子要圆润,衣服上身才显出穿衣人的气质,挺拔端庄。

做一件好衣裳,还需要好布料。走进工作室一侧的布料房,满是香樟味,一个个老柜子、樟木箱里装满各式布料:香云纱、紫花布、织锦缎、土布……绫罗绸缎都有,像一个布料博物馆。“都是压箱底的老布,以前的工艺是真好,一年年积攒下来,用掉就没了。”赵芳英摸着一块真丝刺绣,说她常翻出来看看,找找灵感,“看着这些好布,做衣服的动力就很足”。

如今,母女俩都有各自的顾客群体,订单排到了很久以后。“我的订单我都亲手做,客人要愿意等,可能要等几年。”赵芳英说,有位昆明的客人找她做衣服,10多年来两人从未谋面,她只知道客人的身高、体重,客人寄了一箱收藏的老布料存在赵芳英这里,让她慢慢做衣服。

开课收徒 把手艺传出去

工作室的墙上挂了一张多年前的照片,全员身穿旗袍展示出东方女子的独特风韵,那是赵芳英母女和第一批徒弟的合影。这些年,订单一年到头做不完,赵芳英依然抽时间坚持做另一件事:带学徒,把手艺传出去。

今年6月,新的线下半年课程开课,来自宁夏、福建、广东等地的7名女学员来浦江求学。采访的下午,学员正在学习制作长衫。两张白色的大工作台边,姑娘们一个个专注于手工,裁剪好的布料随着针线拼接,渐渐有了成品的模样。

“一边教一边做,做得比较慢,一件衣服要做半个多月。”赵芳英介绍,半年课程,传授对襟、长衫、旗袍等十几种款式的裁剪制作,包括量体、裁剪、归拔、缝制等工艺,从零开始手把手教学。“她们都很认真,特别珍惜学习机会,晚上也在工作室里接着练习。”

学员田欣欣来自宁夏,是这批学员中离浦江最远的一个。报了赵芳英的班,实践之后,田欣欣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边做边意识到这些中国传统工艺需要有人去传承。”田欣欣说。喜欢逛博物馆的李佳莉一眼就喜欢上了赵芳英的作品,从深圳跑来学习。“赵老师做的衣服特别板正,型也很好,更符合我理解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90后杭州姑娘卢雪梅喜欢静心沉浸于做衣服:“慢工出细活,完成以后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三分裁七分做,裁是技术,做是艺术。赵芳英并不担心别人模仿她的衣服样板,“手艺还是在自己手里”。不光赵芳英收学徒,俞璐也有自己的学徒。让俞璐印象最深的是短期班来了一名上海律师,“做衣服和她的本职工作很不一样,却让她觉得很满足也很解压”。更多的学员则立志于未来投身这一行,将现代审美和传统工艺相结合,推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看着一批又一批学员学成创业,在各地开办工作室,赵芳英满心喜悦,她的“女儿”不只俞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