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金华电工摄影获国际大奖

记者 余菡

“虽然还有小半年时间,但想让作品再精致些,最近计划做一本摄影书。”近日,记者联系徐军,他正忙着为明年3月英国FORMAT摄影节做准备。去年底,他的作品《洲上渡口》荣获丽水摄影节-英国FORMAT摄影节大奖,并受邀前往英国展出。

徐军,兰溪人,1972年生,国网浙江兰溪市供电公司城区供电中心电工,长期拍摄兰溪人的日常生活。其作品《绿色的音符》入选2021浙江纪实摄影大展,《诗意兰江》组照入选第19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览。

看过徐军作品的人,可能会以为他是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的作品不满足于简单的真实记录,而是融入主观表达的元素,形成真实与创意的独特结合。他说:“我希望突破传统的方式表达,乐此不疲。”

01

与徐军相约在兰溪市香溪镇洲上渡口,他头戴报童帽、脖子上挂着一台哈苏相机,说着标准的普通话,热情、和蔼,完全猜不到他是一名电工,看起来更像是一名职业摄影师。

“我干过很多工作,因为喜欢摄影,我选择当电工。”徐军自述,“这个工作时间有弹性。一天穿着工作服,背着工具包,干着电力低压抢修工作;一天背着相机扫街,给灵魂一点点安慰”。

徐军学的是焊接技术专业,1999年被公派到新加坡工作。工作了两年,他开始慢慢适应当地环境。独自在外漂泊,总想找些生活的乐趣,他就去跳蚤市场淘相机。他说,工科出身的人无法拒绝机械之美,机械感十足的相机非常适合把玩,几十元的二手相机买回家修一修,就是一份快乐。

2001年,一次偶然机会,徐军结识了跳蚤市场一名姓谭的老板。谭先生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见徐军文艺感十足,又对相机颇感兴趣,就建议他学习摄影。“新加坡文化多元,非常适合拍些人文照片。”谭先生还邀请他参加摄影沙龙活动。就这样,徐军开始接触摄影,学习传统胶片摄影技术,尝试纪实类、观念类摄影。

2005年回国后,徐军始终保持着对摄影的热爱。那时广告业兴起,徐军到广东东莞工作,先是从事广告业,后转战电商行业,一干就是15年。“在异乡工作,为的是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家乡成了我永远的牵挂和思念。”在东莞期间,他往返于东莞、兰溪两地,也更关注家乡的发展。他拿起相机记录这座城市,其间结识了兰溪资深摄影师丁伯乐,在他的帮助下,摄影技艺有了新突破。之后,徐军加入兰溪市摄影家协会,参加协会组织的多次摄影学习和采风。他拍下兰溪的春夏秋冬,记录着不同的景,表达着不同的情。

2020年,徐军回到兰溪工作。他把业余时间都花在摄影上,不是出门扫街,就是参加摄影创作。妻子常常调侃他,“睡觉都巴不得抱着照相机”。家乡的人与物,带给他无限动力和灵感。在协会多方支持下,这几年徐军不断尝试,渐渐形成独特的摄影风格。

02

《洲上渡口》是徐军的成名作。空灵的码头上一只飞鸟经过、在渡口等船的游子、拉着独轮车走出树林的夫妻……一张张照片,无不透露着摄影师对家乡的深情。

洲上渡口连接兰溪女埠街道汇潭村与香溪镇洲上村,横跨兰江,宽600多米。在那个没有钢筋水泥桥梁的农耕时代,洲上渡口是一个烟波浩渺的码头,也是人们交流往来的窗口。这里曾是兰溪最繁忙的渡口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船不仅能到达对岸的女埠,还能从此前往梅城、杭州。

徐军出生在距洲上村千米之遥的香溪镇,令其印象深刻的童年记忆是第一次坐船。1980年,母亲调到县城棉纺织厂工作,徐军和父亲背着大包、拎着小袋,跟随母亲来到洲上码头,坐上兰江最大的客运轮船进城。

“我的童年在洲上大坝度过,洲上渡口的出现,就好像是飞机建在家门口,让人又新奇又兴奋。”看着船尾浪花翻滚,徐军感叹,渡口两岸的风土人情、来来回回的乘客,都成为他内心最深的记忆。近几年,他常常来到洲上码头,或乘船或徒步,或等待或聊天,拍码头、拍船、拍人。

2022年12月5日,徐军再次来到洲上码头,发现洲上通往汇潭的香女特大桥破土动工了。“我喜悦、急切,这桥将牢牢拴住两岸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但也意味着渡口和渡船将淡出人们的视野。”他决定在渡船被桥梁替代前夕,用影像定格渡口曾经的样子。

“在他富有诗性的镜头语言中,可窥见侯孝贤式的乡愁,充满情感和力量。他内心澎湃的乡愁,就像那一片撞击镜头的浪花,同样撞击着观者的心,清澈沉静却激越有力。”摄影师、策展人、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傅拥军这样评价《洲上渡口》。

“每一匹白马,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蹄声清脆,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驰骋……”近期,徐军通过多次曝光和后期制作呈现九峰山的美景,其作品《九峰遗踪》(组照)获得“寻迹·九峰”全省摄影(短视频)大赛金质收藏荣誉。他说:“最近,我在关注姑蔑国的故事。姑蔑国旧址在龙游,也包括九峰山一带。我的祖先从龙游迁徙过来,我希望在寻根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