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市委编办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科学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说明和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登高望远,部署全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擘画了宏伟蓝图。《决定》谋划的改革任务有多个方面和机构编制工作相关联,有直接的有间接的,主要涉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的体现,为其他各项改革提供保障服务。所以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学深悟透全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坚决扛起“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的时代使命,牢牢把握“情、实、效”主基调,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助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谋划更多更实的改革举措,坚定不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市机构编制系统落地见效。

一 聚焦职能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重点领域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研究完善适应现代化的职能体系、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办法措施。一要优机制畅运行,确保机构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细。继续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进一步明晰新组建部门和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承接、有序开展。要及时做好各相关涉改部门的职责调整及内设机构设置,推动党政部门运行更协同、更高效。要按照中央、省里的要求,做好议事协调机构的优化调整工作。二要优职能强统筹,确保“港”“廊”“链”主战场强劲的动能活力。国际陆港枢纽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金华的重大任务,也是市委市政府打造现代都市区的重大产业平台。要整合相关职能,优化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全面落地“第六港区”,全面推进“四港联动”,一体推进一区、两核、三平台建设。要不断优化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重大产业平台的带动聚合作用。三要优职能强规范,深入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着眼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按照“1+4+X”模式规范设置乡镇(街道)内设机构,合理配备乡镇(街道)中层干部,统筹使用乡镇(街道)人员编制,深化乡镇(街道)岗位管理,有效承接各条线业务,实现基层组织结构扁平化、人员编制统筹化、职责管理精细化。梳理乡镇(街道)核心事项清单,严格规范管理。探索乡镇(街道)赋权事项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做实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

二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三支队伍”建设中发挥机构编制保障作用

坚定用好深化改革这一关键招,高效用好机构编制这一重要资源,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是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运行机制。优化教育、科技、人才等议事协调机制,构建统分结合、衔接贯通、高效协同的“三位一体”议事协调机构。二要加大教职工编制保障。根据需求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多渠道整合编制资源,按照“基本达标、持续达标”工作要求,加大统筹调剂力度,确保全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持续达到国家标准。三要进一步理顺科技城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紧扣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切实解决好有关机构编制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需求,问诊把脉,提升科技部门统筹管理能力,全力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四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编制保障力度。更好发挥《金华市高层次人才驿站管理办法(试行)》作用,推动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和重点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取得新成效。聚焦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和打造“十条重点产业链”,创新编制管理方式,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提供编制资源保障。积极支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金华。五要不断提升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县域医共体编制分类核定、人员统筹使用管理制度,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编需求,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六要保障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建设。强化上山文化申遗保护中心职能,助力擦亮上山文化品牌。探索创新文化场馆管理体制,大力推动婺剧传承发展,加快推进浙中文化中心建设。

三 聚焦法定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运行质效

从数字赋能、强化监督、构建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定化规范化水平。一要建好用好机构编制智慧化管理平台。完成机构编制智慧化管理平台整合,提升平台的实用性和智慧化水平,夯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数据信息。二要提升机构编制工作刚性约束。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巡视、巡察、审计、选人用人专项检查、机构编制专项检查等工作中发现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三要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按要求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精减。四要不断提升机构编制评估效能。进一步深化完善县(市、区)机构编制绩效评估、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绩效评估及行政执法队伍绩效评估等评估体系,有序拓宽评估范围,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探索创新事业单位履职情况评估,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