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5版:今日开发区·特别报道

用文化创意激发乡村活力

文化特派员在乡村写好文化振兴“新故事”

记者 吴璇/文 吴璇 胡肖飞/摄

碧水荡漾、绿意盎然、阡陌稻田、古树老宅……在金华开发区,相同的是绿水青山,不同的是文化风景。

7月20日,市级文化特派员助力金华开发区座谈会召开,4名市级文化特派员正式亮相并开展工作。这意味着,开发区农村迎来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己任的专门人才,为文化建设和精神富有想专门点子、造专门品牌、找专门资源。

9月20日晚,开发区举行“文艺赋美 村歌嘹亮”乡村音乐会。活动现场,伴随着一首首接地气的村歌,文化特派员以其独特视角,缓缓讲述结对村庄变迁与共富新蓝图。

过去两个月,当文化特派员与广袤的乡野相遇、与淳朴的村民相逢,碰撞出了哪些火花?群众怎么想?不妨让我们一探究竟。

用中医药为古村文艺创新“添把火”

青瓦白墙,卵石小路,屋檐瓦楞,雕梁画栋,不断演绎着汤溪镇寺平古村历史的轮回。

来自金华高等研究院(金华理工学院筹建办)的中医专任教师王潇作为文化特派员,来到了寺平,致力于基层文化建设。对于自己的新角色,王潇既兴奋也有压力:“很高兴作为文化特派员与寺平结对,这对我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挑战。”

7月22日,王潇第一次以文化特派员的身份,跟随联村干部张淮南一起前往寺平。在村两委办公室,村支书、村副主任、妇女主任、文化特派员、联村干部围坐在一起,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当提到缺少具有寺平特色的文创产品时,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王潇看来,寺平村有银娘这张“金名片”,但是在产品线丰富、多元化体验上还有提升空间。“寺平是个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子,但游客看到的大多都是砖雕、银娘井等表面的东西,很难体会到更多的文化元素。”趁着暑假,王潇开启了“深度调研”模式,只要一有空,就往寺平村跑,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调研过程中,王潇一路走访、一路琢磨:如果以“砖韵银梦·国风药韵”为主题,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既能发挥自身特长,又能响应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找到发力方向后,王潇立即行动起来。今年中秋,王潇积极链接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金华高等研究院、金华市中医医院、汤溪卫生院等资源,开展了涵盖中医市集、汉服、银娘祭月等为一体的主题活动。

在村里蹲点服务过程中,王潇深度了解了银娘故事,并参与了以银娘为主题的村歌《心锁寺平》的制作。在中秋活动上,该村歌被当成活动背景音乐播放,获得了不少游客的一致好评。

文化产品开发、“国风”研学开发、康养赋能汤溪美食、活动品质提升……一条条细化的内容被王潇写进了文化特派员文化项目意向表。“未来,我将继续从村民需求出发,深化调研,细听村民的文化愿景,精心策划并实施一系列文化项目,为寺平文化发展铺路,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王潇说。

用新视角聚焦乡村“好故事”

作为市级文化特派员,自7月22日第一次走进罗埠镇塘头郑村,金华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青青心中萦绕的是如何以文化之笔,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一条条整洁的乡村小道、一户户干净的农家院舍、一面面富有乡土气息的墙绘,塘头郑村是一个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之地,其村民的文化诉求、建设愿景,成为刘青青首要探索的课题。“塘头郑村有一首村歌,在走访调研中,我发现村两委和村民对村歌的传唱、文艺队伍建设等方面有需求。”刘青青说。

为了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在刘青青的推动下,8月12日,由五名浙大学子组成的“百生进百馆”金华文化馆分队来到塘头郑村,结合当地书画文化特色,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水墨画文化启迪美育课程。

“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文化礼堂在硬件上还有些欠缺,村里没有常规辅导,缺少文化队伍,无法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在刘青青看来,文化特派员不仅仅是乡村文化资源挖掘者,还是高品质文化服务供给者,“文化特派员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要培育出属于塘头郑村自己的文化队伍,让每名村民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能在乡村音乐会中更好展现村民们的风采,只要一有空,刘青青就跑到村里进行指导。从舞台动作到村歌演唱,她带着大家一点点抠细节。“我们正在制定一系列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本土的舞蹈队、表演队和书法队,丰富日常文艺活动。并且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接下来要进行本土文化品牌打造。”刘青青说。

“刘老师经常过来,和我们聊日常生活、聊村子的发展。”塘头郑村民一直关注着突然“冒”出来的人,村民们经常能看到刘青青冒着酷暑匆匆赶来。“文化特派员为村里带来了新颖的文化定位。”塘头郑村党支部书记郑庆丰将文化特派员的认真和严谨看在眼里,他期待着刘青青能唤醒村里沉睡的文化资源。

用婺剧点燃群众生活“新活力”

苏孟乡志和社区是湖海塘以东区块新成立不久的社区之一,也是一个由6个征迁安置村为主的融合型社区,拥有居民近5000人。

作为市级文化特派员,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干部、演员韩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情况摸底。在与居民代表、社区干部沟通交流过程中,韩燕感觉志和社区文化氛围有,但比较“散”,不成系统。例如社区的舞蹈队、广场舞队,以居民自发为主,还需系统培训。另外,如何将散落的文化基因拎出来加以提炼、突破,也是问题。

文化特派员在基层能发挥哪些作用?在韩燕看来,文化特派员就是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一座重要桥梁。“尽管志和社区的‘新居民’享受着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但面临着文化氛围缺失的困境,我希望通过婺剧进社区等活动,快速有效地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高品质的文化服务。”

“韩老师,这是我们平常跳的舞,你帮我们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得知社区里来了文化特派员,舞蹈队的队员们坐不住了,趁着晚上空闲时间邀请韩燕进行专业指导。在闲聊中,韩燕发现不少居民对婺剧有很大的兴趣,这也让韩燕找准了工作方向。

在过去一个月里,经过实地调研、沟通交流,韩燕为志和社区量身定制了“婺乐志和”文化项目,旨在通过传统婺剧与现代社区文化交融,在弘扬和传承婺剧文化的同时,也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社区居民提供系统的婺剧培训课程,包括唱腔、表演、身段、民乐乐器等方面的指导;邀请专业老师,指导组建民乐队和婺韵广播操文艺队;选取社区内的闲置空间设置婺剧文化展览区,展示婺剧服饰、道具、剧本等实物,让居民在参观中了解婺剧文化……在韩燕的设计规划里,通过婺剧可以为志和社区做的事还真不少。

“创育本土特色文化品牌,需要一个个具体的载体去推动,需要一项项优质的资源去导入,文化特派员恰好担任了这个角色。”志和社区党委书记时义清表示,如何发挥文化特派员的优势塑造志和文化品牌,已有大致方向。

用故居活化激活古村“新动能”

洋埠镇青阳洪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村子建于宋代嘉定年间,始迁祖洪仲为南宋名相忠宣公洪皓第七子洪遂之孙。青阳洪村人口多为洪姓,村庄现存6处重点历史古迹,其中洪氏宗祠(敬义堂)为市级文物点,是青阳洪氏的总祠。

在市级文化特派员、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教师胡志飞的家中,摆放着一叠厚厚的材料,既有关于洪氏宗祠的,也有关于洪初吉生平事迹的。这些材料,都是胡志飞从洋埠镇青阳洪村带回的,只要有空,他就会翻开查阅。

7月底,在洋埠镇党政办工作人员余哲的带领下,胡志飞第一次前往青阳洪村报到,开始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跟着村支书洪德成的脚步,胡志飞一边走,一边思考:能为乡村文化做些什么?

为了摸清村庄文化家底,胡志飞通过入户发放问卷、开展访谈、深入调研等方式,了解村民们的需求。“通过调研,我发现青阳洪村面临着文化欠缺的问题,例如洪初吉老宅内部缺少开发利用,村民对洪氏文化认同感有待提升等。”在胡志飞看来,如何通过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挖掘文化基因至关重要。

作为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范学院的教师,胡志飞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参与兰溪诸葛八卦村研学教案的编写。这些经验与村里提出的开发研学路线的文化需求正好匹配。8月20日,胡志飞给村里带去了一名市美丽城镇办的专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青阳洪近年来村庄建设成果,并对文化赋能项目进行“把脉问诊”。“文化特派员与专家给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期待借助文化的力量让青阳洪活起来。”洪德成说。

在胡志飞的“文化蓝图”里,两年时间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例如打造洪初吉故居,建设洪氏家训家风博物馆,引入洪氏家族祖训;打造青阳洪研学线和清风线双线文化服务;培养陈列馆讲解员,定期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

“从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到文化项目的谋划,我已经慢慢代入了‘村民’这个新角色。讲好青阳洪的故事,传播好洋埠的文化,是我作为文化特派员当下的使命。”胡志飞表示,今后要将洪氏文化和红色文化基因进行解码、激活,活化资源利用,促进青阳洪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