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唐绿筠轩难寻 武义清仿建筑还在
江似锦
绿筠轩,因北宋苏轼与僧人慧觉在杭州寂照寺诗词唱和,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古绝唱而闻名。
令人惋惜的是绿筠轩已淹没在杭州的历史烟尘中,若要揭开绿筠轩的庐山真面目,人们只能来到武义县郭洞村,去看绿筠轩的清代仿制建筑——绿筠山房了。
名胜古迹绿筠轩,杭州、武义两地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八十四·寺院·于潜县》记载:寂照寺绿筠轩,唐朝大中五年建。南宋宝庆初避御名,绿筠轩易名此君轩。
清嘉庆十五年《於潜县志·卷五·名胜》又记:“绿筠轩在金鹅山巅,平五亩余。苏东坡倅杭行县题石,轩今废。”
旧杭州府於潜县城南二里的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轩外竹子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诗云:“苦竹阴连经,双峰影落池。更便城市近,暮返不妨迟。”
僧人孜,字慧觉,于北宋神宗年间入住寂照寺,是个品位高雅,生性喜欢竹子的出家人。
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熙宁六年五月,苏通判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
接待他的於潜县知县,恰好是苏轼同榜进士刁璹。在视察中,刁璹陪着同年苏通判走乡串户,并安排下榻绿筠轩。
苏通判住在绿筠轩,禅师慧觉去拜会他。苏轼自称佛门居士,谙熟佛学。两人谈佛论道,辩了不少教义和仪规,慧觉十分敬佩苏轼的博学多才。两人临窗远眺,满目皆是葱翠欲滴的茂林修竹,苏轼情不自禁地连声叫绝。
“幽居胜事多,入眼皆可喜。”慧觉知道苏通判被眼前的景色所倾倒,故意逗道,“苏学士,房前屋后栽几株竹子,我们於潜自古如此,不过点缀一下而已。”
苏轼摆摆手说道:“此言差矣。门前种竹,绝非点缀,此乃高雅所寄。我这会儿已有一首好诗,赠送给你。”于是,苏通判即兴挥毫,写下了《於潜僧绿筠轩》。
诗云: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北宋西湖智果寺僧人道潜是与苏轼神交已久的诗僧,道潜得知消息立即前往寂照寺,可到了那里苏通判已经远去。
道潜大师来到绿筠轩,看见苏轼留下的题壁诗,一番感慨写下《慧觉孜师绿筠轩》,诗云:“绿筠萧萧含爽籁,幽姿冷落人难爱。壁间但有谪仙词,声名自到江湖外。”
距苏轼离开於潜县630年之后,清朝康熙年间,一位武义人何云举来於潜县担任训导。
据清《武义县志》、郭洞《双泉何氏宗谱》记载:“云举,字浮青。顺治丁亥以诗经入学。顺治戊子科取一等补廪。”康熙十九年岁贡,大器晚成,“五十而始膺岁荐,垂老而始授潜训。”“庚辰考授杭州府於潜县儒学训导。莅任五载。”
训导何云举致仕后寓居於潜多年,据《宗谱》记载:“康熙乙酉(1705)秉铎於潜,十一月归。年开八秩。”
得知训导何云举即将离开於潜县回到武义县郭洞村,好友纷纷提前来祝寿和告别。
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月,探花陈悦旦中书舍人任杭州府州同知,撰文《赠广文何浮青先生叙》,曰:“何君为金华名宿,弱冠试辄冠军。”“以明经荐授於潜训导。扺任五年。”
文林郎杭州府於潜知县张庆发也撰《浮青先生八十寿序》,云:“先生以婺郡名儒,司训兹土,一时文教振兴。”“一朝辞位去,邑士恳留不得,余也叹息久之。”“如陶潜赋归去,徒有事田园也,退老林泉。”
何云举回到武义县郭洞村后做了一件大事,在祖屋凡豫堂门前空地上建造了一幢平房。据清嘉靖《武义县志·政绩》记载:何云举“由岁贡授於潜训导,在任五载。甚得士心……引诸生谈艺于绿筠轩中。致仕后仿建书塾。名其斋,曰:碧筠山房。广贮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