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我和《金华日报》的故事

陈永柯

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金华日报》,看看八婺大地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这已成为我参加工作30年来养成的雷打不动的习惯。

我和《金华日报》的缘分开始于1993年,那时我刚高中毕业不久,在永康市旅游局做临时工,开始给报刊投稿。现在有据可查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金华日报》1993年8月11日《青年一代》版,内容是参与报纸发起的关于高考落榜的讨论。因为只有短短的200余字,五个作者共用《抬起头,潇洒向前走》标题。

1993年我在金华日报上陆续发表了《永康入夜小吃香》《精神食粮还是精神鸦片》《要加强对书刊市场的管理》等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1994年又发表了10多篇“豆腐块”。到了1995年,我考入永康市公安局工作,因为工作关系,每天有写不完的题材。偷盗骗抢、矛盾纠纷、爱恨情仇、警匪斗智斗勇,每天都在我面前上演。我只要拿起笔把这些案例事例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编辑感兴趣、读者喜欢看、领导很满意、考核有加分、自己得稿费的宣传稿。

记得从1997年开始,《金华日报》创办了浙中周末特刊。每周一期,四个版面,刊登可读性强的稿件,我也开始在特刊上发表侦破通讯。《没有代号的缉捕》记录我所在的永康石柱派出所民警抓捕在临石省道上持刀拦车抢劫的劫匪的惊险故事,《车站夜宿疑云》报道联防队员抓获抢劫出租车司机的案犯,《两次离奇的纵火案》抨击了因感情纠纷而作案的嫌疑人,《两女洗假钱》提醒大家注意防范使用假币的骗子,《凌晨房子突然倒塌》歌颂抢险救援见义勇为的普通群众,《我被敲诈过十三次》关注校园霸凌……《砍死我也不让你逃掉》《公安部紧急通缉令》《死囚没有明天》等多篇稿件被刊登在头条位置。

印象最深的一篇稿件是1999年10月29日刊登在浙中周末头条的《金温线货车昨脱轨颠覆》。10月28日下午2时50分左右,从金华火车南站开往温州的4716次货车在金温线47km+450m处(永康市西城街道上谢村附近)脱轨后颠覆,致10节车厢和近百米路轨受损。因铁路交通中断,当晚4列客运列车被迫停靠在金华、武义、永康车站,车上3000多名旅客或退票改乘汽车或被免费送往杭州、温州转乘其他列车。

事故发生后,我跟随永康市公安局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事情经过,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我感觉到这个突发事故是个大新闻,有必要把事情经过告诉广大读者。我撰写了一篇简讯传给负责浙中周末的编辑。有着高度新闻敏感的编辑马上说,第二天报纸就要用这个稿子,而且要放在头条显著位置。编辑让我马上补充采访,多写一些情况,包括救援情况、伤者情况、事故原因、损失情况等,并嘱咐我以最快的速度把相机里的现场照片冲印出来,请出租车司机送到金华日报社,由报社支付出租车的费用。晚上10点多钟,我终于将匆匆写好的三四千字的稿件和10多张照片委托出租车司机送到了报社。编辑连夜编辑发稿,第二天这篇近4000字的稿件在5版头条转7版倒头条的位置发表,并配发了6张现场救援照片。这篇当地媒体都没来得及报道的全国独家稿件见报后,受到领导的肯定和读者的好评,当地的媒体同行称赞《金华日报》胆子大、反应快、抢新闻能力强。我也从这次采访中学到了很多,对《金华日报》和编辑的新闻敏感、敢于担当的精神深感敬佩。两年多后,2002年7月,我又对此事故进行了追踪报道。原来闯下这起大祸的竟是一群在铁路上玩耍的顽皮少年,事发那天下午,17岁的王某和姚某、王某、刘某等人在铁路上玩耍,将重达50多公斤的车轱辘丢弃在铁轨上导致列车翻车。

1993年到1998年,五年时间我在《金华日报》发表了上百篇报道,被调到局里专职搞宣传,从1998年到2013年,15年里累计在《金华日报》《金华晚报》上发表的稿件超过1000篇,每年都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2013年后因工作调整,我向《金华日报》投稿少了,但和《金华日报》的编辑、记者还保持着联系,每天都要翻一翻散发着墨香的《金华日报》,我想等我退休有时间,我还将继续写稿投稿,与《金华日报》再续前缘,再做一回金报的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