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人文

[村志里的金华]

一个村庄叫国庆

鸟瞰横溪镇 柳祖应 供图

蚕茧丰收 金华市档案馆 供图

荒坡上种树 徐永辉/摄

胡香在柳克宣指导下学习犁田。徐永辉/摄

胡香(右一)和姐妹们挑着草担,一路欢声笑语满载而归。 徐永辉/摄

上世纪90年代初,天山劳动场景。 柳祖应 供图

“红嫂艺术团”团长倪桂花看望柳桂槐(右)。 杨霄/摄

记者 章果果 王春雷 杨霄 赵创

【 开篇的话 】

打开村志

走进村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是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村庄是指人类聚落形式,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据统计,金华市现有行政村2841个。“盛世修史,明时修志”,近年来,我市不少村庄新修了村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成长史,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

赋能“三农”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金华各地的基层实践生动鲜活。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本报推出“村志里的金华”系列报道,记录的是干事创业的好样子。打开村志,走进村子,敬请垂注这组报道。

国庆村

名片

国庆村位于兰溪市东北部,北与浦江交界,东南与义乌相邻。国庆村以横溪集镇为主体,包括横溪、汤坞、下口坑、芦西、盘塘坞五个自然村。国庆村所在区域,历史上长期归浦江县管辖,1960年划归兰溪。

1952年,柳茂根等12户农户成立浦江县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取社名“国庆”。1957年,形成国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国庆农业合作社更名为国庆大队。上世纪80年代初,国庆大队更名为国庆村。

因历史沿革,村名全称和县域归属曾多次变动,本文不一一赘述。部分表述统称为:国庆村。

张国庆、李国庆、王国庆……你身边总有几个“国庆”。在兰溪市横溪镇,有个村子,就叫“国庆”。

70多年来,它一直沿用这个响亮名字。在金华市域内,这是独一份。

响亮村名的背后,是一座村庄艰苦创业的村事,也是一个时代筚路蓝缕的见证。

“种田女状元”谱新曲

翻开《国庆村志》,一张老照片里意气风发的场景引人注意。照片中是五个青年妇女,每人肩挑一担草,排成一列走在田埂上。为首女子笑容灿烂,腰间围着一条早年金华农村常见的白汤布。

这是一张普通的劳动照,年轻妇女阳光自信的笑脸,却让照片穿越61年时光,依然有着感染人的力量。

照片中为首的女青年叫胡香。拍照片的人是徐永辉,《浙江日报》摄影记者。照片背后,有着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故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3年。而徐永辉与胡香的相遇,是在两年前的春天。那时,徐永辉到兰溪农村采访,“在蜀山田野,偶见一位女青年一手紧握着犁把,一把挥舞着鞭子,吃力地喝牛犁田。随女青年歪歪曲曲行进的还有一位老农,他弯着腰耐心地给女青年指点。看着这勤学细教的生动场面,我情不自禁地拍下了这个难得的镜头”。

老农叫柳克宣,时任国庆大队大队长。女青年就是胡香,24岁,国庆大队团支部副书记。胡香有股不服输的劲儿,男人会的农活,她也要学,想改变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因此,她上门“拜师”,柳克宣与她订了为期两年、包教包学的“合同”。

两年后徐永辉再次见到胡香时,她已经学会犁、耙等多种农业技术,还成了村里的“种田女状元”。她积极联络村里的年轻妇女,上山建桑园,“妇女们创起了家业,挺起了腰杆子”。

这家业的确创得够大。1968年,国庆大队组建“红嫂连”,胡香担任指导员,陈春莲为连长,在天山、前山头开山、砌坎、造梯地,挑土上山建桑园。1979年,国庆“红嫂连”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1982年,胡香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83年,胡香当选浙江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就在1983年春天,胡香与徐永辉的人生轨迹又有了交集。

省政协委员徐永辉列席省六届人代会。他在大会代表名册中看到了胡香的名字:“仔细一查对,此胡香的性别、所在单位与我先前结识的那胡香一模一样,此胡香一定是那胡香。我急切地想见她一面。”

果然,此胡香正是那胡香:“二十年过去了,胡香已年过四十六,看上去精干、稳重……她说村里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许多人家年收入超千元,妇女们更大有可为了……她还谈了村里其他许多情况,就是很少谈到她自己……”

徐永辉特意给胡香拍下照片留念。此后,他又应胡香之邀,重返国庆村,拍下了上世纪80年代农村生活的一幕幕场景。

1984年3月12日,《浙江日报》第四版以大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徐永辉的图片通讯《时代新曲——一位农村妇女成长的道路》。他的笔和镜头饱蘸深情,回顾了胡香这名新中国农村女青年的成长史。在文章末尾,他写道:“在这些普通妇女、普通党员、普通人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农村的繁荣,祖国的富强。仿佛听到了时代的新曲、前进的凯歌。我愿用相机,拍摄下千千万万个如同胡香一样的妇女姐妹。”

“婆婆妈妈”愚公移山

的确,有“千千万万个如同胡香一样的妇女姐妹”。

很遗憾,劳模胡香2009年已故去。今年到国庆村采访,记者见到了当年与胡香一起创建“红嫂连”的柳桂槐,90岁的她仍很健朗。这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当了15年的妇女主任、29年的老年协会会长。

柳桂槐回忆过往思路清晰、谈锋甚健,言谈间难掩巾帼不让须眉的风范。

国庆村地处半山区,人多地少,为发展桑蚕业,村民决定向荒山进军。1968年,村里的男人们成立“尖兵连”,开垦大岭背,建立桑蚕基地。村里女人也不甘落后。“说我们婆婆妈妈,拖拖拉拉?我们就组个‘红嫂连’,和男人一较高下。我们找到工作组,得到了支持。”柳桂槐说。

不过,更大的支持,来自各家的婆婆。“红嫂连”成员大多三十来岁,都是有孩子的人,有些还要喂奶。婆婆支持,能帮忙做饭带孩子,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红嫂连”要将村子旁边的天山改造成桑园。天山上多为风化石,没有养分,桑苗怎么种上、如何存活?只有一个又苦又累的办法:移石砌坎、挑土上山。到了冬天,将池塘抽干,挑塘泥上山当肥料。“塘泥深到大腿处。冬天下到塘里挖塘泥,冻麻了,都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儿。”

正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红嫂连”历时四个春秋,共搬动石头5100多立方,砌坎长达6公里,挑塘泥10万多担,建桑园136亩,栽桑13万株……

也正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国庆村人白手起家,劈山造地,到1979年,开辟桑园530亩,在山坡上砌坎造就梯地300余条,累计长达30公里,载桑65万株,1979年蚕茧产量达30561公斤。

这一长串数字,满载着一代人的辛勤耕耘。

如今的我们,无法想象还有这样的养蚕方式:因为蚕室、养蚕设备没能跟上,大家因陋就简,室外养蚕,在山地里挖30厘米深的沟,将蚕养在沟里,用茅草编成草扇或用松枝遮风挡雨、抵御阳光。

因为桑园面积不断扩大,用水量不断增加,国庆村民又建起小型水库。1977年在天山兴建喷灌工程,这是当时金华最早的固定喷灌工程之一。

因种桑养蚕成效卓著,国庆村获得过诸多荣誉:曾多次获得省政府奖状,并受国务院表彰,奖状上有周恩来总理的亲笔签名;1979年,大队桑蚕科研组的“山坡栽桑高产技术”项目,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新的故事正在续写

国庆村人从不缺拼搏与奉献的精神。

国庆村是革命根据地。村志载,抗战期间,这里是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的“交通要站”和“特别情况转送站”。1944年,吴山民曾来横溪宣传抗日救国。村里有6人加入第八大队,参加抗战。其中,1945年,柳遵道、柳通海、缪茂生、柳和青随部队北撤。1946年12月,柳通海在江苏宿迁县牺牲。1947年8月,柳和青在山东梁县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春,柳茂根、柳茂盛等农户,在浦江县(当时属浦江县管辖)率先组成互助组。

1953年,柳茂根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1955年,国庆村(当时叫国庆合作社)被评为农业丰产模范单位,受省政府表彰,领回省长沙文汉签发的奖状。

……

回到文章开头胡香的故事。正是因为处于一个先进的集体中,才会有当年的胡香那样的上进好青年,才会有吸引徐永辉镜头的生动画面。

1983年后,徐永辉对胡香的“跟踪摄影”一直持续。每隔两三年,他就会到一次国庆村,记录胡香一家的生活变化。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徐永辉的摄影作品集《家国天下——十户人家七十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胡香一家的变迁,也收入其中,名为《胡香:农村妇女成长记》。第一张照片是1961年胡香学犁田的场景,最后一张有关胡香的照片是2007年,她满脸笑容站在一辆崭新的轿车前。这是大儿媳买的轿车,准备带她四处转一转。

从黑白到彩色,从牛犁到轿车,山村巨变,就此切换。

种桑养蚕已成为过去,现在的国庆村,电商与实体店各自忙碌,村里建的农贸市场,每年租金近百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

曾经凝聚着国庆村民创业精神的天山,早在1996年就变成了一个公园,这是兰溪市第一个农民公园。

“红嫂连”也有了升级版。“新红嫂连”的女人们不用大冬天下塘挖塘泥,也不用挑着塘泥上山了。她们打起鼓来跳起舞,跳上了省“村晚”舞台。她们组织了艺术团、志愿服务队,以另一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时代的发展与巨变,不仅记录在国庆村的村志中,也印刻在国庆村村民的记忆里。新的创业故事,正在续写。

(感谢柳遵杰及胡香女儿黄爱芳对本文提供的诸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