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讲述

一年为6万游客讲解家乡故事

讲述 冯秀花 记者 汪蕾  文/摄               

我的家在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全村不足千人,却有一座占地3500平方米的雪峰文学馆。左联创始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就是这个村的,他是我父亲冯潮忠的大伯。去年是冯雪峰诞辰120周年,雪峰文学馆落成,成为一座根植于地方文化与个人生涯的乡村博物馆,也让神坛村成为新晋乡村游网红目的地。

1983年,我们村里设立冯雪峰故居,父亲成了故居第一代讲解员,一干就是35年。2018年,我在家人和文旅部门的动员下,接棒担任冯雪峰故居的讲解员。

我是80后,当时在义乌市区的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不错。从城里回农村,一开始还真下不了决心。父亲告诉我,祖辈的红色故事、精神传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这也是用自己的力量支持村子的发展。我想了很久,最后辞掉城里的工作回老家做“村导”。我当时是村里为数不多留守在家的年轻人,也是唯一的导游。

也是在这一年,神坛村与周边4个村庄完成行政村调整,合并组成新的神坛村,开始打造雪峰系列文化品牌。经过改造,村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居环境显著提升,白墙黑瓦、溪水潺潺,红色成为村庄发展的底色。

一开始,来旅游的多是散客和党建团队,我讲解的内容也比较基础。随着村子的发展,来的人越来越多。去年雪峰文学馆落成后,每到周末节假日,团队游客络绎不绝,不仅有老年人、亲子游、研学游,还有不少年轻人。

我想,“村导”是村庄代言人,也是文化百灵鸟。每当给游客讲解冯雪峰故事时,我心里都是无比自豪的,借助乡村旅游的平台,他的红色故事与精神也为更多人所知。如今,除了我,神坛村有了越来越多80后、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他们成为新鲜血液为乡村注入活力。村里还有了一批专业导游,一年下来,我们已经接待了6万多名游客。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村里来了一批赤岸小学的孩子,在我的带领下成为首批小小讲解员。如今,一晃5年过去了,那批孩子已经成为高中学生,当中还有不少人会在假期回村来做讲解员;后续一批批新生也在不断加入,公益“村导”的队伍正在壮大。就像父亲与我之间的传承,家乡文化也会一代代传下去。

走进神坛村,可以看到古朴典雅的雪峰故居与简洁大气的雪峰文学馆遥相呼应,一座座红色文化建筑以崭新面貌再现,刻在记忆深处的红色文化在村中随处可见。走出雪峰文学馆,穿过长征主题步道、红军田园,游客可以在此重走“长征之路”;雪峰书屋里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捐赠的两万册图书;以冯雪峰诗集《真实之歌》命名的咖啡馆成了网红打卡点,一杯咖啡香吸引年轻人慕名而来……

当然,我也有了甜蜜的烦恼:“别人放假我上班”成为一种常态,每到假期就是我最忙碌的时候。今年国庆假期,我依然会每天在岗迎接游客,七天假期中,已有两天被提前预约了近500人的团队游。村里为了迎接国庆假期,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每天都有红色市集,在雪峰文学馆可以打卡集章,前三天还针对少年、青年、老年组织了不同的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