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全民阅读时间

看完《里斯本丸沉没》 还可看看《海上繁花》

里斯本丸素描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后,豆瓣评分高达9.3分,成为今年最高分国产电影。最近又有消息称,中国内地选送《里斯本丸沉没》竞争第97届奥斯卡奖“最佳国际影片”。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这是《里斯本丸沉没》中事件发生的坐标,它对应着浙江省舟山东极岛海域。

这是一段几乎被世界遗忘的历史。

1942年9月底,1816名盟军战俘被关进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船舱,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在海上平稳行驶3天后,在中国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

在船从被击中到沉没的25个小时里,日军将所有英军战俘封锁在船舱底,并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英军战俘奋勇自救,破舱逃生。危难之际,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划着舢板在水中捞起384个奄奄一息的盟军战俘,并给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尽管如此,仍有828位战俘或被淹死或被日军射杀,或被困在船中未能逃生。

运输船“里斯本丸”连同828名被俘士兵的生命,在海底沉寂了82年。

偶然听闻这个故事后,电影导演方励用了8年时间,砸锅卖铁、倾尽所有去打捞背后的真相,并在70岁这年将真相搬上了大银幕,讲述那段残酷的过往和一个个关于悲欢离合的故事。

看完《里斯本丸沉没》的观众,无不深感震撼。

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看完电影之后,还可看看相关书籍。这里推荐的是根据“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改编的长篇小说《海上繁花》,作者是舟山小说家杨怡芬。

《海上繁花》去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想重返“历史现场”的小说。小说着重书写了中国渔民冒死营救英国被俘人员的义举,塑造了血肉饱满、有情有义的中国人民形象,探究了侵略与抗争、生命与尊严等主题,唤起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思考。

《海上繁花》的创作始于杨怡芬的一次偶然阅读。“有些写作不是有意为之,就像在生活里,我们不知道会遇到谁、遇见什么事。”2005年,她在本地报纸上读到1942年发生在舟山东极海域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这则报道让我触动,原来我们这片海域,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是跟二战历史相连的,所以我开始关注并尝试书写这个故事。”

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杨怡芬翻阅卷帙浩繁的资料,拨开层层迷雾,找寻史实真相。她认为,光写基本的史实,不能成为一本具有现代意味的小说,所以在史实之上进行了虚构。

勘破故纸堆,杨怡芬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点,虚构了“里斯本丸”号上被救的战俘伊恩及其一家的悲欢离合。从1941年香港保卫战到1945年,伊恩一家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动荡、屈辱与曙光。杨怡芬把《海上繁花》称为“一本情感充沛,故事比较曲折离奇的小说”,因为历史有时比虚构更惊心动魄,更震撼人心。

在《海上繁花》中,杨怡芬尝试了虚构文本和非虚构文本的融合。她说,非虚构部分,就是那艘“里斯本丸”的沉船;虚构部分,是沉船周围的海水,它们是一体包容的关系,她想打破“非虚构”和“虚构”的壁垒——“不管这个意图是否值得,是否正确,但我想这么做。和写一本传统意义上的重视人物和情节的小说相比,这个能打破什么的写作意图,更让我有写作激情。”

杨怡芬说:“我第一个设想的读者,就是我的孩子。这段‘里斯本丸’在东极沉没、当地渔民勇救船上英军战俘的故事,我希望能成为孩子关于家乡记忆的一部分。”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