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全民阅读时间

陈年喜:矿下的诗篇

在昏暗灯光下写诗的陈年喜

记者 余  菡

18岁,他在西安;28岁,他在漠北;38岁,他在喀喇昆仑……从1999年开始,在地下5000米深处,16年的爆破生涯。在那段岁月里,他把矿洞里涌出的情感写成了诗歌。他说:“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他就是陈年喜。

文化访谈节目《十三邀》中,主持人许知远与矿工诗人陈年喜的对话,照亮了观众的心灵。这场深度对话不仅是对陈年喜个人经历的探寻,更是对普遍人性的深刻剖析。重温陈年喜的诗与书,一起感受那份在苦难中坚韧不拔的力量。

陈年喜出生在秦岭脚下,在一个叫峡河的小山村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大部分时光。29岁那年,陈年喜怀揣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踏入秦岭南坡的灵宝金矿,开启了矿工生涯。然而,这一选择却让他在未来的16年中,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在《十三邀》的访谈中,陈年喜回忆起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语气平静却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坚韧。

在那些孤独枯燥的日子里,陈年喜选择用写诗填满时间和心灵。2010年,他开通了博客,发表诗歌。

2013年,在河南南阳的矿山深处,他接到弟弟的电话,母亲查出食道癌晚期。身无分文的他没有选择回去看望母亲,他明白家里最需要的是钱,他只能留在矿上,把一切都埋在幽暗的矿井下。那时正是3月,矿洞上满是桃花,他想到家里院子的桃树,想到下半身瘫痪的父亲,想到栽下桃树的母亲,在这个季节可能就要离开。那一晚,他写下了《炸裂志》:“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我微小的亲人他们远在商山脚下/身体有病/落满灰尘/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伸多少/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他们是引信部分/就在昨夜/我像岩石一样/炸裂一地。”

《炸裂志》后来成了陈年喜的代表作。

2020年,陈年喜确诊尘肺病。

之后,他辞掉工作回到故乡,一边写作、一边做起了电商,在自己的微博和朋友圈里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家乡的特产。陈年喜的老家交通不便,无法直接收发快递,为了节约快递费用,他通常累积到10个以上的单子,骑着摩托车跑上两三个小时去县城里发。在村镇线之间的穿梭往来,让他对于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观察和体会。在访谈中,他谈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现实面前,活着是首要的。”

2021年5月到2022年2月,他连续推出《微尘》《活着就是冲天一喊》等散文集。这些作品,不仅描述了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等人的生活现状,还揭示了他们背后的家庭、情感以及社会困境。2024年,散文集《峡河西流去》出版,陈年喜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对故土的依恋与深情,以及被时代淘洗过的斑驳的峡河人群像。

在陈年喜的生命中,家庭与亲情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陈年喜的妻子周书霞,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在《十三邀》中,他说:“书霞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1997年,陈年喜在新婚之夜为妻子写了一首题为《爱人》的诗。这首诗至今仍贴在妻子的梳妆镜上,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诗中写道:“我水银一样纯洁的爱人/今夜/我马放南山/绕开死亡/在白雪之上/为你写下绝世的诗行。”

访谈中,当周书霞念起这首《爱人》时,无疑为整个节目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夫妻俩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苦难与挑战,回望过往,周书霞保持平和与理智,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活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豁达与坚韧。问及丈夫的文学成就,周书霞只是回答:“我只是觉得他用心做的事,需要一个结果。而夫妻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分贵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