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
婺剧出海架起民心相通之“桥”
记者 何立/文 沙向明 蒋震/摄
婺剧出海,出国像串门,可能在一些人的想象中,阳光海滩,异国风情,多爽啊!
事非经过不知难。
9月11日到24日,记者随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一行40余人,出访巴西、多米尼克和洪都拉斯,途中所遇一波三折,可谓一次“文化苦旅”。而这样的劳顿波折,对浙婺的领头人王晓平来说已是家常便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他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给身边的人打气。“方便面,霉干菜,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个脚印,一份真心换一份真情。”这就是婺剧出海最宝贵的经验总结、最有力的精神支撑。
人之相交,贵在交心;国之相交,重在民亲。
全国艺术院团众多,但不论大小,像浙婺这样,不论寒暑,无畏艰苦,15年持之以恒跨越山海,送传统文化到异国他乡却不多见。面对中国外交的星辰大海,浙婺就像一艘小舢板,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如燕子衔泥,架起国与国之间的一座座民心相通之“桥”。
既要走出去 更要走得远
直线距离近20000公里,航班辗转近30个小时才能到达地球的另一边。此时的金华恰逢中秋佳节。
浙婺出访巴西、多米尼克和洪都拉斯的40多名演职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一次又一次转场飞行、一场接一场的紧张演出是他们的艰巨任务,搬运道具,装台测试,排练磨合,化妆卸妆……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每一个人,身体疲惫,但精神抖擞,每一场成功的演出,观众掌声如雷,热情呼应,情投意忺、人心相通的场景让人激情萦怀。“值了,再累也值了!”也许,这就是古老婺剧不远万里,跨越“东西”,唱响在地球另一边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小剧种有大梦想。在文化艺术的空域里,决定飞行距离和高度的不是大与小,而是坚强的内心和有力的翅膀。
婺剧出海,决心从未动摇。走出去,婺剧才能逐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走出去,就是让传统婺剧进一步与世界话语体系接轨和融入,形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有全球共通性的文化语言。走出去,还承载了朴素的人际交往观。“走着走着,就亲了,不走不走,就淡了。”王晓平说,更重要的是,婺剧要真正走进不同国家人民的心里,形成高度的审美认同和情感共鸣。
当地时间9月17日晚,多米尼克总统夫妇、代总理、议长和众多政府高官出席,和当地民众一起共赏庆祝中多建交20周年婺剧专场演出。
演出现场,掌声笑声不断,雅俗共赏,入耳入心。
婺剧经典折子戏《三岔口》类似西方哑剧的剧情演绎让现场观众心领神会。“太精彩了!”罗索市民安内特贝斯是一名家庭主妇,此前从未了解过中国文化,戏到高潮处,她笑得前仰后合。
两国艺术家轮番上台,婺剧和多米尼克艺术相映生辉,争奇斗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大家敞开心扉,尽情互动,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灿烂婺剧受到多米尼克人民喜爱,架起了从文化交流到民心相通的桥梁。”中国驻多米尼克大使储茂明高度赞赏浙婺的精彩演出。
走出去,说易行难。婺剧出海的地图已经遍及五大洲62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每一趟出海旅程的背后,都有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曲折故事。
离开多米尼克时,一行40多人从凌晨候机到中午,却因飞机故障,航班取消,接下来的吃住成了问题,好在中国驻多使馆给力,立即联系了中铁五局集团在多米尼克新建机场项目部派出数辆工程皮卡车,转移人员,安排盒饭,使馆又接力安顿接下来的住宿和餐饮,让人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路途劳累,休息不好,演员梁立森刚到巴西就发烧了,但演职人员要身兼数职。“我能坚持!”他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到所有场次演出结束。由于演出场地条件各异,地板太滑导致袁建皓腿部受伤,但他没有落下一场戏。“让人心疼,但浙婺的精神就是这样。”全程进行艺术指导和质量把控的婺剧领军人物陈美兰满脸疼爱,也深感欣慰,“但凡有一点退缩情绪,婺剧出海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走出去,还要走得远。无论天涯海角,不论国家大小,只要脚力所及,就是婺剧出海之方向。通过婺剧出海,不断扩大我们的朋友圈,以聚沙之功,架起民心相通之“桥”,以细水长流,为大国外交汇聚磅礴力量。
经贸共赢 文化共鸣
作为分属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巴西具有天然的相近性和亲近感。在双方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经贸合作中,不乏金华人的活跃身影。
巴西金华同乡总会会长章晓红是兰溪人,赴巴西打拼已经很多年,在这片迥异于家乡的“热”土上,他从“水土不服”到游刃有余,已经在圣保罗深深扎根,事业风生水起。同时,他积极推进中巴友好交往,组织巴西媒体团到访金华,加深两国了解。然而,经贸可以实现共赢,但很难走心。“生意是伙伴,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但我们需要更深的了解和互信。”对民众而言,经贸满足了物质需求,文化能够带来精神共鸣和价值认同。
今年5月回国时,他有了一个想法,继续在圣保罗举办第二届欢聚中秋嘉年华,邀请浙江婺剧团参加演出。“让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巴友谊添把柴,加把火。”
当地时间9月13日晚,巴西圣保罗剧院座无虚席,婺剧如约上演。
《三打白骨精》是出海演出的经典剧目,打戏节奏变换,扣人心弦,创编插入的猪八戒和白骨精的“桑巴舞”既出人意料,又合乎剧情,谐趣横生,活色生香,现场观众会心大笑,迅速拉近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观众的心理距离。
安娜·比阿特丽斯是圣保罗当地电影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婺剧演绎的唐僧师徒故事让她大开眼界。“这是和中国文化的一次美好相遇。”安娜·比阿特丽斯全神贯注地欣赏了整场演出,“更加喜欢中国文化,也更想融入中国。”安娜·比阿特丽斯表示,接下来她将争取尽快到中国留学。在南半球的春光里萌发绿芽,在北半球的金秋里吐露芬芳,一场婺剧演出,给圣保罗一名普通女大学生带来了关于中国的无限遐想。
圣保罗市25街是繁华商业街区。当地时间9月14日上午,这里人声鼎沸,成了欢乐的海洋,龙腾狮舞,婺剧惊艳,当地民众纷纷驻足围观,赞叹不已。当地华人华侨一脸骄傲,婺剧的精彩展演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文化自信,带来浓浓乡情和中秋氛围。“25街从来没有如此热闹,演出太成功了!精彩婺剧成为圣保罗民众了解中国,增进华人华侨和当地民众情感的一个重要契机。”章晓红说。
一票难求!争相围观!婺剧受到巴西圣保罗民众热烈欢迎,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驻巴西圣保罗总领馆副总领事田玉震见证了婺剧受到热捧、实力“圈粉”,面对面的文化交流直抵人心,唤起共鸣和认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为加强中巴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合作共赢,和合共生,文化相通,情感共鸣。经贸和文化相辅相成,促进了心相印、民相通。
唯有面对面 才能心贴心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
网络时代,人际交流,如隔重雾。而人与人之间,相见才能相知,相握能通冷暖,人们不远万里奔赴一处,围炉而坐,灯火可亲,为的就是面对面,心贴心,民心相通的逻辑如此,婺剧出海的逻辑也如此。
此次三国访演过程中,航班取消打乱了原定洪都拉斯的演出计划,怎么办?“不远万里到了家门口,轻易放弃,不是浙婺的做事风格。”王晓平立即召集团里骨干开会,统一思想,连夜抢票,最终只买到10张机票,业务骨干胡东晓带队,临时组成小分队飞赴洪都拉斯演出。左手敲锣右手鼓,10个人撑起一台戏,这就是浙婺的“超能力”!
不放弃每一次演出机会,这背后是一本“外交账”:多一次演出,多一个婺剧爱好者,就多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拥趸;多一次见面,多一场交流,就会多一个中国的朋友。民心相通,就是要铢积寸累,日就月将,终有所成。
以文化人,以心换心。
多米尼克藏在深海,堪称袖珍之国,宛如世外之地。浙婺演职人员来到该国首都罗索市的古德维尔中学,和师生互动交流。谈及对中国的印象,同学们所知甚少,有个叫莉莉的女生说“中国是绿色的”,有个叫沙文的男生知道中国的功夫、熊猫和城楼。
但当婺剧《金猴闹春》演出时,同学们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掌声雷动,喊声震耳。在人群前排,有一个女生全神贯注,非常投入。随着剧情变化,她时不时发出“魔性”笑声,这种开怀大笑就像当地纯净的天、湛蓝的海,一览无余,痛快淋漓,感染人,感动人。
女生名叫佛罗里达,她坦言,这是第一次和中国人这么近距离会面,看到这么有趣的演出,很开心,所以笑得很大声。佛罗里达和几个同学围着记者,大家越聊越投机。记者借机想了解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如何,就以己做比:“你们对我印象怎么样?”佛罗里达说:“你很善良。”另一个同学说,中国人很好。还有一个女生说:“你像我爷爷。”记者先是一愣,随即心头一热,纯真的孩子,短短时间,已经把跨越山海而来、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当成了家里人。面对面,是距离的缩短,更是心的贴近。
挥手告别时,佛罗里达和几个同学站在一起高喊:“我喜欢中国人,我是中国文化的‘铁粉’!”
此时种下友谊小苗,彼时或将大树参天。温情消弭隔阂,滴水可以穿石,坚持是一种可以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
婺剧出海,就如同一场意志的修行和信念的长征,是情感的抒发和传递,是文化的交流和共融,也是价值的弘扬和认同。
多米尼克知名歌唱家奥菲莉娅对婺剧的唱腔、服装、妆容和造型非常肯定,她特别指出:“艺术传递情感,拉近感情,婺剧美轮美奂,表演非常真诚。”罗索市委成员肯罗耶·勒布朗发现了中多传统文化的共通性:“都崇尚缤纷之色,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他表示,婺剧打开了他了解中国的一扇窗,窗外的风景很值得期待。多米尼克文化部长罗伯茨盛情相邀:“欢迎再来多米尼克!”
在中国宏阔的外交格局中,既需要大江奔涌般的磅礴气势,也需要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婺剧出海,就这样一步一履,一点一滴把友谊注入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内心深处。
风雨经年,初心不改,跨越山海,情义更深。
婺剧出海,将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广传婺韵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