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文化

新闻引路人

南齐

我和《金华日报》结缘,要从20年前夏天的一次采访说起。

2004年,我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做报道员。有一天,金华日报一名记者问我信息公司相关数据,当时商城集团正全力“推着市场经营户上网”,我以“数据有待核实”为由拒绝。没想到,当天下午,我就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这是《金华日报》的记者,我们要知无不言,全力配合采访工作。”在国际商贸城陪这名记者采访,聊着聊着,他从桌上拿起一份《金华日报》。“我考考你,这则新闻哪个是主标题?”好在我平时看报,成功应对。这名记者关于商城的报道见报后,公司销售员争相阅读,对我的触动挺大。领导说,做信息宣传,要多向记者学习,多向《金华日报》投稿。还别说,之后数月,我在《金华日报》上刊发了几篇“豆腐块”大的文章,稿件虽小,却增强了我做好单位信息宣传的信心。

第二次和《金华日报》结缘,是结识《金华日报》文化版编辑。做信息宣传,我是半路出家。我那时比较喜欢文学,时常写点散文、随笔。当年,金华新闻网新金华论坛名气很大,更让人心动的是,《金华日报》和《金华晚报》的记者编辑“潜伏”论坛。和所有的文学青年一样,隔三岔五,我就把所写文字发在金华新闻网新金华论坛上。不承想有几篇文章被《金华日报》《金华晚报》编辑选用,这激发了我的文学创作动力。

有一天,我接到《金华日报》文化版编辑的电话,说有一篇文章被选用,“南齐饿鬼”这个网名有点不妥,署名“南齐”如何?我想都没想说,可以啊。这之后,我就特别关注《金华日报》文化版面,时常琢磨日报的新闻写法。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05年下半年,《小商品世界报》招考采编,多年的积累得到回馈。2005年12月下旬,我又如愿到浦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除了给《金华日报》写稿,我还参加了一次金华日报组织的青年联谊活动。那次青年联谊活动,影响在一年之后。当时,浦江县烟草公司组织了一次青年联谊活动,单位派我全程报道。回来后如何写犯了愁。突然想到当年参加金华日报组织的青年联谊活动有相关报道,我找出来读了一遍,受此启发,我用时半天,洋洋洒洒写了3000多字。文章在《今日浦江》刊发后,不少参加相亲活动的人看反馈说:哎哟,没想到写得还挺不错。

2021年1月,我有幸参与“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写作。因曾在义乌工作过3年,我认领了“融义接杭”篇。稿子磨炼到什么程度?一言以蔽之,年没过踏实,接到电话就发怵。两个多月,“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微信工作群里更是信息不断,哪怕是凌晨两点,还能看到原金华日报社社长陈东的点评。我们按照他“有总有分、有点有面、有取有舍、有近有远、有气有韵、有实有虚、有赞有弹、有述有评、有文有图”要求,精心打磨,除了明确要求改的以外,有新感悟、新想法就主动改。每一个观点都仔细推敲,对文字一句、一词、一字地抠。

这种“魔鬼式”训练于我还是头一次。实践证明,每一次努力都不会白费,付出终将获得回报。“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不仅形成巨量传播,还获得当年全省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

“读者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在变,随之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在变。”“笔杆子的手上功夫取决于头脑储备。”3年过去了,这段经历让我受益,这些观点,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