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助力民族团结 张莉一直在路上

记者 夏斌婷

“很兴奋,很激动,很自豪。国庆当天,我穿着苗族盛装现场观礼升旗仪式。”10月5日,刚捧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奖的张莉,一回到义乌就受邀给绣湖中学720班学生上了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享课,分享了近年来开展民族团结活动的心得,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做好民族团结的石榴籽”。

义乌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目前56个民族齐全。作为金华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秘书长,义乌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莉带着朴素纯洁的民族情怀,长年奔波在助力浙中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大团结的一线。

情定义乌 投身民族大团结

1981年,张莉出生在湖南怀化沅陵。在相互关爱的和谐家庭中长大,她的性格开朗积极。

一个湖南人为什么来到义乌?“因为爱呀,哈哈。”张莉笑答,她是义乌媳妇。不过,这只能算一半答案,“还因为这里是创业热土”。

2003年,广西民族大学毕业的张莉来到义乌创业,慢慢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

其间,张莉发现有很多像自己一样怀揣梦想而来的同胞。“他们有的在这里收获爱情、事业,也有的在这里经历失意仍奋发向上。”每个人都有故事,她总能被故事感动,也想着让大家团结起来、互相促进。

“莉姐对我帮助很大,看到她我就像找到了靠山。”住在义乌四季社区的刘苗林说,创业难免困难,特别是像他这样的盲人。创业开始的磨难让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直至遇到张莉。

张莉与刘苗林相识在2020年的一场“民族议事会”。会上,张莉得知刘苗林有中医按摩推拿手艺,但苦于无资金、无场所,致富无门。张莉为刘苗林着急,汇集一切可用资源为其出谋划策。不久,社区里多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生意日渐红火。平日里,只要有空,她都会去店里看看,逢年过节带着大包小包慰问品上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现在他遇到什么事都会跟我说。”前些天听刘苗林说今年还想再开一家新店,张莉立马上了心,请有条件的社区帮忙筛选推荐,“等我忙过这一阵就带他实地选选”。

为什么对别人的事这么热心?“其实,我刚开始也觉得别人的事、家乡的事跟我没什么关系,但在创业过程中与很多部门沟通交流发现,他们也都在无私地为我服务。”张莉说,推己及人,她觉得共同富裕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像她这样离乡创业的人,大家都有家乡情结,很愿意在自己成长的同时带动家乡发展。

就这样,大家联系紧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9年10月,义乌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成立,张莉当选为副会长、秘书长。自促进会成立以来,她策划开展了“传统文化与生活”“红色同心行”“感恩新时代,致敬老干部”“爱卫同行”等活动,促进当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0年9月,由张莉牵头发起的“茉莉花”民族工作室在义乌市北苑街道四季社区成立。工作室精准聚焦工商业集聚型社区民族流动人口需求,整合专业电商培训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以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广特色农副产品,展示非遗文化,助力共同富裕。“如果拿金钱物质去帮扶,个人力量很渺小,而借助直播行业可以让一大群人受益。”她说。

助农共富

“千里攀亲”成佳话

“我把助农当成事业,成就感满满。”张莉每年都会外出学习不同的助农模式,实地探访确认帮扶对象。

助农故事的开始应该从她家乡的“寄黔思”湘西黄金茶说起。沅陵县是湘鄂川黔革命老区。2022年3月,张莉带领义乌市民促会成员赴湘西“寄黔思”民族茶园“千里攀亲”,利用直播销售、科技改良品种等方式提供服务,在当地成为佳话。

“我们帮扶它不是因为一个产业,更因为它背后的故事。”张莉说,这个故事很特别,当地村干部自费成立公司运营,带领当地400户特困户、100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带着团队去实地走访,村里人早早把茶泡好,还拿出家里最好的锅巴、酸菜和肉热情招待,“那是他们最有特色的食物,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给了我们”。食物入口那一刻,张莉异常感动。“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你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感谢,那种真挚与质朴,让大家觉得再大的苦都不是苦,再累都值得。”

自那以后,张莉一直带着团队坚持在助农路上。

同年夏天,湖南大旱,“寄黔思”茶园遭遇火灾,千名白族、苗族、土家族等各族茶农面临困境。张莉雪中送炭,积极发动浙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钱捐物,帮助茶园恢复生产、销售爱心茶,闯出一条义乌沅陵千里攀亲促共富之路。

去年9月,张莉得知浙江磐安苗族、彝族同胞正为村里的农产品滞销发愁,多次带上专业电商老师团队赶赴大盘乡,给当地山民上电商技能课,手把手传帮带,切实提高当地山区民族同胞的经济收入。

活化非遗

文化自信展未来

都说少数民族同胞能歌善舞,张莉深表认同。

做公益这些年,同胞们的这份文艺特长给她帮了大忙。“走村调研时怎么拉近距离?音乐最有用。”张莉说,走访时遇到不愿说话的,你给他弹个吉他、唱个小曲、跳一段舞,距离迅速拉近。于是,她发现这家畲族小哥会跳舞,那家苗族阿姨擅长刺绣,回族小妹是药香非遗传承人……

“近年来,听到很多人说起黔东南旅游的成功。深究起来就会发现,其核心是文化。”张莉说,黔东南旅游的重点就是把苗族文化跟村文化融合在一起,创新传播助力延续。金华最深厚的就是文化,值得深挖。

这次进京领奖,张莉特意穿着家乡的苗族服饰,“既展现文化自信,也想把家乡的民族特色更多地推荐给大家”。

张莉说,她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活化非遗,打造文旅IP。她记得,2021年世界芭莎时装秀上,设计师把苗族刺绣元素融进西装,大受欢迎。“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尝试,让非遗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延续。”又如义乌婚俗十八担,她正在畅想将这一婚俗和其他民族婚俗融合,做成沉浸式体验,“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和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