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民生财经

挖掘地方特色小吃文化内涵是篇大文章

——《金华七饼八饼为何难抵一只缙云烧饼》后续

记者 吴振荣 吴瑜涛

在义乌东河工商街的“张爱珍东河肉饼王”店铺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河肉饼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爱珍非常忙碌。在义乌东河当地,每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除了粽子、月饼外,东河肉饼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

东河工商街上,同样从事东河肉饼制作销售的经营户还有20多家。张爱珍估算,整个义乌的东河肉饼店不下100家。“这些年来,非遗的比赛、媒体的报道,让东河肉饼名气比以前更大了。但总的来说,和缙云烧饼遍地开花不同,东河肉饼店在义乌市区和各镇街比较常见,出了义乌就少了。所以,东河肉饼这个产业要想再做大,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让东河肉饼走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张爱珍多次应邀到学校上课,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如何制作乡土美食;打破世世代代“不能外传”的禁锢,只要愿意拜师学艺,张爱珍都会毫无保留地把制作技艺倾囊相授。

近年来,张爱珍每年都会收10多个徒弟,他们既有来自省内各地市的,也有安徽、江西、贵州等外省的,最远的一个徒弟来自黑龙江伊春。“他来到我们店里吃了东河肉饼后,觉得卖相、味道都不错,当场就要求拜师,学成之后回黑龙江自立门户开店去了。”

东河肉饼味道美则美矣,制作过程并不简单,醒面、和馅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到位。东河肉饼以薄如宣纸、色如琥珀而闻名,但如果醒面不到位,面饼就拉不开、做不薄;如果醒过头了,面饼又很容易被拉破。日复一日每天在案板前站10多个小时,做馅料、揉面、扯饼,并不轻松。特别是高温的夏天,站在热气蒸腾的炉子边翻饼,人很容易中暑。

令张爱珍感到欣慰的是,她儿子从杭州回来学习东河肉饼制作技艺,成为第四代从事东河肉饼制作的接班人。为了让他能够顺利接班、独立开店,当遇到节假日生意旺季,张爱珍和丈夫还会带领经验丰富的员工,到儿子掌管的金华古子城东河肉饼店支援、压阵,最终让该店连续3年成为金华饼街的年度销冠。

只要年轻人想学、愿学,技艺的传承不会成为大的问题,张爱珍希望得到政府支持的还有东河肉饼的文化挖掘和传承。在义乌东河及周边,如果男女青年相亲成功,家人会和亲朋好友分享东河肉饼,寓意百年好合、团团圆圆;如果家里来了贵客,主人也会做东河肉饼招待,以示对客人的敬重和高看。梳理东河肉饼悠久的历史,挖掘东河肉饼蕴含的民俗文化,赋予地方美食更多的文化内涵……张爱珍说,缙云烧饼的故事说起来可以追溯到和黄帝有关的传说,但东河肉饼迄今没有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也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来做东河肉饼的文化文章。

在《金华七饼八饼为何难抵一只缙云烧饼》中,张爱珍曾提出,缙云烧饼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政府的支持;如今,她再次呼吁当地基层政府能够更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东河肉饼的文化传承工作。她说,作为一个非遗技艺传承人,她更多地精于操作层面,如何讲好东河肉饼的故事,使之超越味蕾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标识的文化符号,成为更具影响力和更加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