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战火中的青春岁月

——人民艺术家田华和雷烨的战友情

滦河晓渡 雷烨 摄 挺近东北 雷烨 摄

渡滦河 雷烨 摄

田华和雷烨合影 沙飞 摄

李英

2024年9月2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庄重热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隆重举行,田华获颁“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96岁高龄的田华精神矍铄,她说:“我永远是人民养育的一名文艺战士,这个荣誉不是给我个人,是给人民的。人民艺术家,我更看重的是人民。是祖国改变了我的一生,是党改变了我的一生,是解放军改变了我的一生,是人民改变了我的一生,我这个人是属于国家的。”

最让田华难以忘怀的就是晋察冀血与火的青春岁月。在纪录片《淬火》第三集《荣光照耀新征程》中,田华深情回忆了她和雷烨的战友情,她和雷烨的合影成为她的珍藏。

田华说:“我12岁参加八路军。这是我第一张照片,也是雷烨的最后一张照片留影。我感到骄傲,我要努力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才对得起我们的先烈。”

让时光沿着历史的轨迹穿越,回到战火纷飞的晋察冀抗日战场。

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即将召开前夕,雷烨作为边区参议员,很早就来到阜平县温塘,一边采访,一边准备参加会议。

雷烨,原名项俊文,乳名金土,化名雷烨,1914年8月生于金华孝顺镇后项村一个农民家庭。

1937年底,金华青年雷烨安顿好弟弟妹妹,将家中唯一的房产典当,筹得100枚银圆。1938年春,他在奔赴延安途中购买了那台伴他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相机。1938年8月,雷烨毕业于抗大第四期,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下旬,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第一组组长,雷烨率队抵达晋察冀边区,受到聂荣臻接见。应邓拓之邀,雷烨撰写长文《谈延安文化工作的发展和现状》,在1939年1月1日至28日的《抗敌报》上分期连载。他是战地记者,更是挺进抗日前线的战斗员、指挥员。

在雷烨的笔下、镜头中,子弟兵的形象与影像年轻而充满朝气,他们转战长城内外、燕赵大地,他们心怀家国、与民同在。雷烨自己也是子弟兵中的一员;作为战地记者,他是在冀东从事摄影采访最早、报道成绩最突出的前线记者;作为冀东军分区宣传科长、组织科长,他是军政教导大队教官,指挥若定,率大队学员在宽城县南天门成功突围……

1939年到1942年底,雷烨的足迹遍及冀热辽,东跨山海关,突近锦州;北越长城,达热河之原野;西过平西,抵察哈尔境内。在滦河边,在潘家峪,在喜峰口,他写下了《冀东潘家峪大惨案》《冀东是我们的》《塞外,新收复的乡村为什么拥抱子弟兵》等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文稿,他拍下了《在长城喜峰口向日敌阵地扫射》《八路军将领在白马关长城会合》《滦河晓渡》等一帧帧人民子弟兵战斗在抗战前线的传世照片。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雷烨“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不畏强暴的凛然风骨,惊天地、泣鬼神。传记文丛《正义与勇气——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列传》记录了美、苏、中、英、法等近百年来110名杰出战地记者,其中以“《塞外篝火》说年华”为题,记述了雷烨出生入死、惊天动地的传奇生涯。雷烨入选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国家级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42年12月,正值农历隆冬腊月。雷烨在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前夕,和沙飞一起去抗敌剧社拍照片。

他们在途中遇到一位小姑娘,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满面笑容。她身穿棉大衣,头戴棉帽子,很讨人喜欢。

雷烨问她:“你是抗敌剧社的小战士吧?”

她笑着说:“是啊,我叫田华,是儿童演剧队的小演员。”

雷烨一听她叫田华,脱口而出:“你叫田华,我叫雷华。”

沙飞随即说:“来,给你们两个‘华’照个相。”

田华一听说要拍照片,特别高兴,笑着蹦到了山坡上。雷烨站在田华后面,又怕她个子矮小站不稳,在她身后像抱小妹妹似地扶着她,也开心地笑着。

瞬间,沙飞抓拍了雷烨和田华的合影。对雷烨来说,这本来是偶然间闹着玩的一件小事,他并没有太在意。在当年的恶劣环境下,抗日根据地没有照相器材,他们常常要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的大城市去购买。雷烨在拍摄活动中十分节约,不肯浪费一张胶卷。他拍摄过无数照片,从来没有给自己照过一张照片。后人能看到雷烨当年身影的照片只有两张,一张是1938年抵达晋察冀后聂荣臻接见他们的合影,一张就是1942年与田华的合影,而且都是沙飞拍摄的。田华十分珍惜她的第一张照片,在居无定所的游击战争年代,她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走到哪里带到哪里。

田华当时才14岁,却非常机智聪明。她说:“我领你们去抗敌剧社。”

田华1928年8月3日生于河北唐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她的童年是在贫困、饥饿和眼泪中度过的,砍柴、抬水、推碾子、挖野菜……幼小的她样样都很能干。虽然生活贫困,她的性格却很活泼,爱说爱唱。12岁时,田华离开家乡,进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

一路上,田华对沙飞和雷烨说着抗敌剧社的事,还很自豪地说:“聂荣臻司令员对我们可好了。”

雷烨说:“那你说说怎么好。”

田华就对沙飞和雷烨说起去年正月初一给聂荣臻拜年的事。

1941年到1942年,是边区最困难的日子。正月初一,田华和汪洋、刘佳等人一商量说:“走,给聂司令员拜年去。”说着,一群小毛孩就一溜烟地跑了。

聂司令员见小演员们来拜年,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高兴地笑了。小演员们给聂司令员跳起《霸王鞭》,跳得特别卖力。聂荣臻兴致勃勃地坐在一张板凳上看,连连鼓掌,说:“跳得好,跳得好。”

跳完了,不知是谁冒出一句话:“司令员,我们还没吃早饭呢。”

聂司令员笑着说:“哈,小鬼头们,咋不早说,我马上让炊事员给你们煮饺子。今天可是正月初一呢。”

不一会,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小演员们一拥而上,津津有味地剥蒜,夹饺子蘸醋吃,唯独桌上一小碗黑色的汤水没人动。

聂司令员说:“吃吧,这是酱油,好吃得很。”

田华拿筷子蘸了点,像小猫似的先用舌头舔了舔,好鲜啊。这是田华和其他小演员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酱油。

不一会,小演员们把酱油全吃光了。

聂司令员就在那儿看着小演员们吃,他的眼眶突然湿润起来,亮晶晶的。他看着这帮小孩,心里特别难过。他说:“战争,战争是残酷的呀。按理说,你们才十二三岁,都应该在父母跟前撒娇哩。可是,你们却成了抗日战争的一个文艺战士,一个小战士……”

小演员们毕竟还小,吃完饺子抹了抹嘴,排成一行向聂司令员敬礼:“祝聂司令员新年愉快。”说完,大伙一溜烟地跑开了。

听了田华的叙述,雷烨对田华说:“你们真幸福。聂司令对你们真好。”

雷烨问田华:“你觉得苦不苦啊?”

田华调皮地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

沙飞和雷烨不禁都笑了。那天,他们在田华的引领下到达抗敌剧社,还给剧社的小演员们拍了合影。

这以后,田华在晋察冀迅速成长,她从农村小姑娘成为前线文艺战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田华跟随剧社前往各地演出,长期的转战生活,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她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戏剧演员。

田华这个名字对今天许多年轻观众来说或许是陌生的,但电影《白毛女》中那位美丽善良、坚贞不屈、与旧社会恶势力顽强抗争的喜儿,却是陪伴着几代人成长、见证着新中国电影起步发展的银幕经典形象。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要将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扮演喜儿成为演员们竞相争取的机会。导演组决定通过海选,公平选角。

白毛仙姑的故事就发生在田华的家乡河北。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她都十分了解,割谷子、推碾子、打场,这些农活她手到擒来。田华四五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爸爸可以说是又当爸又当妈,跟喜儿与杨白劳一样,这种父女之间的感情让田华感同身受。

田华经过多轮选拔脱颖而出。接着,她在成功塑造喜儿形象后,又成功塑造了《花好月圆》中知识青年范灵芝、《党的女儿》中一心向党的李玉梅、《江山多娇》中治理荒山的女青年岳仙等银幕形象。

田华为中国电影塑造了一批有民族品质的新东方女性形象,是中国电影史上有着辉煌成就的艺术家,她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电影事业。

4月的冀东是美好的,田野蛙鸣,阳雀啼鸣,秧苗茁壮,草木芳香。但隆隆的炮声打破了山野的宁静,鬼子又一次向抗日根据地发起猖狂进攻。

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结束后,雷烨受沙飞之邀,正在曹家庄整理一批照片和文字说明。

1943年4月20日凌晨,雷烨离开曹家庄,和两名警卫员一起直奔黑亩尖山峰,去大岭沟帮助村干部组织群众和八路军伤员转移。

安排好乡亲们,天还没亮,雷烨和警卫员沿着山沟向北继续追赶部队。那天起了大雾,一丈之外什么也看不清。这时,他们来到南段峪石堂村,在一户农家吃了一碗玉米面糊糊。

雷烨因为担心连累乡亲们,吃完饭就带着警卫员继续赶路。老乡们后来说:“如果他们当时不走就不会遇见敌人。”

石堂村地处一个悬崖峭壁的山峡。雷烨他们走在悬崖下的河谷里。这时,太阳已经升起来,雾霭正在无声散去。

从大岭沟出来的一队日本鬼子正走到他们左面的西山坡上。

敌人发现了雷烨他们,在山坡上喊话:“八路军,你们没出路啦。”

雷烨一闪身,向山坡上的敌人瞄准开枪,几个鬼子应声滚下山崖。

鬼子在高坡上,雷烨他们在河谷里,中间仅隔着一个山崖。

雷烨边打边退,不料腿上中了一枪,鲜血直流。

警卫员背起他就跑,他硬从警卫员身上挣脱下来,说:“这样不行,会被敌人一块抓住的。我来掩护,你们快撤,这是命令。”

“不,我们决不能丢下你。我们不怕死!我……”

“不准多说。我们带着的重要文件决不能落到敌人手里!快走。”

两个警卫员眼里滚动着泪珠,禁不住哭出声来。雷烨坚决地说:“这不是哭的时候。送出文件,执行命令!”

警卫员只好掏出一些子弹和手榴弹留给雷烨,雷烨使劲推了他们一把,两个警卫员才向北急跑而去。

雷烨连发数枪,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边。他迅速躲到一块大岩石下面,撕下布条紧扎伤口,准备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敌人从崖上往下冲,被雷烨打死好几个。

雷烨拖着伤腿,利用崖下凹凸不平的地形和敌人周旋。

敌人在崖前露头,他就射击;敌人不动,他就休息。

敌人没办法,就扯起嗓子喊,打攻心战:“八路,你投降吧!你跑不掉了……”

雷烨也放开嗓子喊:“头可破,血可流,中华儿女志气不可丢。”

鬼子小队长气破了肚子,命令十几个伪军往下冲,雷烨硬是把他们一一打退。

雷烨一个人孤身奋战,用完所有手榴弹和子弹,打死10多个敌人。他自知难以脱险,砸碎心爱的相机、钢笔和望远镜。

敌人等了好一会儿不见动静,围了上来。

雷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胜利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雷烨用最后一颗子弹打向自己的胸膛,那响亮的呐喊声和沉闷的枪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雷烨壮烈牺牲,让田华悲痛万分。

田华说:“雷烨比我大15岁,可是他不像29岁,就像20岁左右的样子。那时候同志间的感情可深了,有一口饭分着吃,有一支烟分着抽,用笔画上一道道线,我抽一口到线那儿,你接着抽……就是这样,要饿大家一块儿饿,要饱大家一块儿饱……苦是苦,可大伙挺乐观,为什么?因为有理想,日本鬼子打倒了,我们就可以有好日子过了。在胜利前夕,雷烨牺牲了,他拍摄的照片曾经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乐趣,可是他没等到胜利的那一刻。直到今天,我们想起他,心里总会感觉万分遗憾。”

时代需要英雄,时代造就英雄。晋察冀的号角、抗日战争的烽火,把田华和雷烨召唤到一起。田华和雷烨深深的战友情,既是英雄的足迹和印痕,更是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将永载共和国史册,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