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58岁
一群戏迷从折子戏唱到大戏
记者 唐旭昱
夜幕低垂,兰溪市女埠街道下潘文化礼堂内座无虚席。农村的老人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位子上,目光紧盯舞台。一场名为《五女拜寿》的越剧正在上演。
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唱腔优美,动作传神,引得观众掌声连连。90后姑娘廖雪陪孩子坐在第一排,原本只想随意看看,不料被这场由业余戏迷演绎的大戏深深吸引。
金秋十月丰收季,农村都爱请剧团演戏。下潘文化礼堂这场戏是免费的,演出团队是兰溪市群芳越剧团。这是一个由一群平均年龄58岁的业余戏迷组成的剧团。因为热爱越剧,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共同创造出无数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群芳越剧团隶属于兰溪市老体协联谊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越剧爱好者团体。团长王燕芬,57岁,剧团灵魂人物,与越剧结缘是在2012年。她到联谊会学唱越剧,初衷只是业余玩一玩,唱唱折子戏。“戏瘾大,每周日上午,只要天气允许,就会到兰溪火车站站前广场给市民唱戏。后来又转到兰溪告天台。”王燕芬以唱代练,一唱数年。“记得第一次去广场唱戏,既紧张又害怕。”王燕芬回忆,“但我真的很喜欢越剧,还是鼓起勇气唱了出去。”
2016年前后,几位一起上课、唱戏的朋友一拍即合,组建群芳越剧团(曾用名群芳艺术团)。剧团从最初几人,发展到现在40多人,会聚了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她们中年纪最大的77岁,最年轻的50岁。尽管缺乏基本功,凭借着对越剧的热爱,她们一步步学、一步步练,硬是将一出出折子戏演绎得栩栩如生。
赵慧珠和许建平是剧团里的两位老师,她们在联谊会授课,有丰富的戏曲表演经验。赵慧珠排过非常多的戏曲、小品节目。“都是没有基本功的业余戏迷,学起来其实特别难。”赵慧珠说,“除了多练,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也尽自己所能教她们,希望她们多为观众带去精彩演出”。
2021年,剧团成员们觉得折子戏已不过瘾,决定挑战大戏。过去3年,排了《梁祝》《碧玉簪》《孟丽君》《五女拜寿》《王老虎抢亲》5部经典剧目。排大戏不仅仅是唱,还要演,在考验演技的同时,对体态、表情等也要求极高。为了呈现最好效果,她们上午跟老师学,下午、晚上自己练,一遍遍磨合,直到彼此有了默契。“年纪大了,学得慢。”王燕芬说,“每次排练都很累,但看到自己在舞台上的进步,就觉得一切值得。”
由于剧团没有现场乐队,大家只能听音乐伴奏。为了与节奏契合,演员们需要反复听、反复练,直到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与音乐融为一体。70岁的许建丽是剧团里的字幕播放员,每次排练都不缺席。字幕卡点不容易,要全神贯注实时看着演员并了解整本戏的剧情走向。廖雪记得,《五女拜寿》演了两个半小时,许建丽没有起身过一次。
王燕芬通常演小生,她的搭档应彩娇演旦角。两人配合默契,将一个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除了她们,剧团里还有很多一人饰多角的演员。65岁的何小红就是其中佼佼者,她既能演小生、老生,又能演文生、武生,无论哪个角色都驾驭得游刃有余。
剧团服装都是演员们自费购买,为了节省成本,她们还自己化妆、搬运道具、排布灯光等。每次演出前,大家提前到达现场进行化妆和准备工作,家属们也会来帮忙。
今年,剧团已经演了30多场,国庆节前后半个月里演了14场。“一天两场,场场暴汗,累并快乐着。”何小红笑笑说。
近年来,群芳越剧团参加兰溪市的一些文化活动和文化下乡演出,还多次受邀参加“百场村晚”等。村民们纷纷称赞,甚至有人问她们是不是专业剧团退休的。“听到这样的夸奖很开心。”应彩娇说,“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2019年,剧团推出“金秋戏曲”项目。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这段时间,剧团会搭台演出三天三夜,为观众带去一出出精彩的越剧。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提升剧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谈到剧团未来的发展规划时,王燕芬说:“努力排练更多大戏,多演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