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教师”“孩儿王”“铁饭碗”……
纪录片《一代中师》金华首发
聚焦中等师范教育,深情回望金华师范1984届“传奇”
记者 叶骏
满地泛黄的银杏树叶,学生推着轮椅,老师坐在轮椅上,师生俩走在校园里,仰头久久凝视参天大树,恋恋不舍,思绪万千……片头一开始就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曲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各领域都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春天气息,歌声一下子触动了不少观众的心灵。
10月13日,一部别具时代感的纪录片《一代中师》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首映。这部带着浓厚历史气息的纪录片,聚焦普通中等师范教育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恢复招生的第一届中师生,呈现令人动容的中师情。
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师毕业生齐聚,一个个画面、一首首歌曲,把大家的共同记忆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
这部与众不同的纪录片 有独特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时针回拨到上世纪80年代,纪录片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恢复招生的第一届普通中师生——金师1984届。这批16~18岁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放弃进入重点高中迈进大学的机会,提前为父母卸下供养读书的压力;他们怀着胆怯、新奇而又兴奋的心情,怀揣乡亲们的贺礼鸡蛋,肩挑铺盖,从山乡村野迈进免学费、包吃、包住、包分配的金华师范学校,早早端起“铁饭碗”。
3年后,他们一个个成为小学教师、“孩儿王”,从此“勤奋 朴实 献身 创造”的师范精神、“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师范校训,成为他们师范人生的庄严承诺。
如今,240名金师1984届毕业生中,有特级教师、教授20余名,各级校长150余名,还涌现出20余名处级以上管理人才。当年的一代中师,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孜孜矻矻40载,他们完成了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为我国基础教育奉献青春和智慧。
《一代中师》纪录片导演是金华师范学校1984届毕业生陈建平。三四年前,老同学们凑在一起商量:要不拍个片子,记录那段难忘的中师岁月?任务落到陈建平身上。导演出身的他以亲身经历的“中师教育”为背景,用访谈纪录片形式,追寻金华师范学校和一届金师人的历史与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拍摄纪录片最难的是搜集历史资料。金华师范学校当年的美术老师凌宇冰如今已80多岁,听说陈建平在拍纪录片,拿出压箱底的珍贵资料——当年美术课上,学生们画画,他在一旁给每位学生画了一张速写。40年过去,纸张已泛黄,却是来自一名老教师最珍贵的礼物。
浙江省纪录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严卫平从选题、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方面点评了这部与众不同的纪录片,“《一代中师》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浓郁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风格,契合尊师重教、追本溯源的良好风尚”。
严卫平表示,“与其他访谈类纪录片不同,这部片子整个对话没有意识框架,没有灌输式表达,情感流露自然,细节捕捉到位。”“93岁高龄的张加孙老师兼具亲和力和威严感,可以说是一代中师的缩影。她思路清晰,叙述自然,强调教育要‘抓两头带中间’,‘把学生当亲人’的教育理念也对年轻老师有很好的疗愈作用”。
中师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
基石和脊梁
《一代中师》首映式期间,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还举行了“展望新时代师范教育论坛”,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回顾中等师范教育内涵,共同探讨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当代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以视频形式为大会致辞。他表示,中等师范学校为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中的一大批人成长为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当年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既懂得儿童心理,又懂得儿童发展规律,我们要继续传承‘中师精神’,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孩子能在儿童时期有兴趣地学习、愉快地学习,将来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通过视频表示,一代中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群体,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中师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教育家精神,值得弘扬和学习。着眼未来,一代中师已完成历史使命,新生代教师正追寻着教育家精神的光芒,充满朝气迈步而来。
全国知名的“中师生”微信公众号创始人张振东1994年毕业于河南省淮阳师范学校,当天也到场对纪录片首映表示祝贺。他认为,《一代中师》以独特视角记录了中师教育的绝代芳华,从选题、拍摄、制作到内容,各方面都非常考究、感人。
张振东表示,中师教育在中国走过百年历程,存续3年以上的中师学校有1500多所,1988年全国同时存在的中师学校有1065所,为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师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石和脊梁,撑起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半个天空,应该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记得我上中师时,老师就提出,你们今后是要当老师的,不能简单地做一个教书匠,要做一个教育家。”
张振东认为,《一代中师》纪录片拍摄意义重大,“它用活的历史为全国中师教育研究留下一个火种”。全国有400万中师生群体,各地成立了不少中师教育历史研究机构,有识之士还在推动筹备全国性中师教育历史研究机构。现在好多中师学校已不存在,但有许多老师、学生有这方面的情怀,建立了不少中师校史馆、中师陈列馆,中师题材的文学、影视及研究作品层出不穷。
他们特别善于学习
从来不说“我不会”
“很多中师生工作后当了全科教师,他们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乐于钻研、甘于奉献。这与当时母校多元开放、集成训养的办学价值取向密不可分。”
“每一次上课和主持活动都要守时,这是母校给我们养成的习惯。正是中师3年学习经历,给我们的人生奠定扎实基础,让我们的职业道路走得稳健坦然。”
“老金师有传统,一项工作定了就要认认真真做,能考虑周全就尽量再周全一点,能考虑细致就再细致一点。让学生舒服、让老师舒服、让家长舒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会上,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义乌师范学校、衢州师范学校、宁波师范学校、温州幼儿师范学校的6位特级教师,围绕论坛主题开展特级教师沙龙活动。他们共同回顾中师教育对职业生涯的帮助,围绕教育家精神对当代本专科师范生与师范教育提出建议与畅想。
金华师范学校1986届毕业生俞正强,现在是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教育大咖,前不久刚刚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看完纪录片他感慨万千,当年的金师校园、同学、老师和求学往事历历在目,“金师是一所很美好的学校,所有美好就在老师身上、在校园里、在校园的那些书里”“我始终觉得1984届是我们最了不起的大哥哥大姐姐”。
“金华师范给我们最大的礼物是什么?”俞正强觉得,正如陈建平导演所说,金师既是教育学院,又相当于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在金华师范就读只有3年,它给我们最大的礼物,就是特别善于学习。我们从来不会说这个我不会,只想需要我干什么——这是金华师范学生最了不起的特色,也是一代中师生最大的优点。”俞正强祝愿“母校每一个学子都成为善于学习的人,心始终善良,行始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