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学习软件并非娱乐软件

莫把竞技赛道搞错乱

记者 朱意

近日,一款学习类App成为热议话题。这款原本给小学生练习口算、检查作业的软件,意外吸引大量成年人,其中一部分为大学生。他们在App中通过系统随机匹配机制,与小学生进行口算PK“狂虐”小学生。不少家长在社交媒体发声:求放过,孩子已被虐哭,担心打击孩子学习积极性。

记者下载了该App,首页上的口算PK有多种挑战模式。在右上角选择年级后会有不同挑战项目,比如一年级有20以内数比大小、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数比大小、100以内简单加减法、100以内稍复杂加减法等。口算软件的PK功能,因为大学生涌入打破原有平衡。

“做完作业我让孩子练口算,定下达到胜三局目标就可以休息。结果连输几局,关键差距太大,孩子大哭。”李女士心疼又无奈。她很赞同网友提出的“成年人防沉迷机制”。其实,即便有这个机制,也无法解决问题。作为一款不用实名注册的软件,平台对注册者的年龄、身份审核缺乏实际约束力,成年人、大学生也可以注册成为小学生用户,与任意年级小学生PK。排行榜上,一些爱抖机灵的大学生把网名改成“大一也是一年级”,甚至还有“研二也是二”“博一也算一”……

大学生群体更像是找到了一个解压、玩乐的渠道。“有跟风成分,也想看看自己的水平。”某高校大一学生张同学表示,口算PK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偏向于游戏属性。“有排名就有竞争,一次次挑战极限速度,很解压。”面对特别快的对手,张同学偶尔也有被“吊打”的感觉,“应该写脚本,太快了”。

大学生与小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上存在绝对差距,这种差距在口算PK中被放大,导致小学生产生挫败感和压力,影响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如此一来,评论几乎一面倒地对参与大学生进行指责,甚至上升到整个大学生群体——当代大学生和老年人比体力,和小学生比智力,显得幼稚。

这让大学生群体感到委屈。对于“虐哭”小学生的举动,张同学表示,一开始也有逗逗小学生的想法,但后来碰到小学生对手会让一下,毕竟和小学生PK没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算得快的人,后续大概率会匹配到大学生。

某高校研究生王同学表示,“大学生参与小学生口算PK,和小学生在某款游戏跟大学生组队是出于类似心理。只是小学生是某款游戏生态的‘破坏者’,现在角色互换,当时被‘虐哭’的大学生们迎来‘报仇’机会。”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紧张的学习考试之余练练口算放松一下,在PK获胜中获得快乐,本无可厚非。但在原本属于小学生的赛道开展大学生竞技表演,确实有失公平。很多人只感受PK带来的愉悦,却忽视对手还是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小学生。过于悬殊的实力差距,给小学生及其家长带来压力和负担。学习软件并非娱乐软件,大学生应该更多考虑小学生感受,找准赛道,和同龄人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