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金开新闻

文章导航

黄公望笔下的九峰山在何处

九峰雪景

九峰雪景

记者 胡晨歆/文 俞夏冰/摄

这是一幅雪景山水画,以温润笔墨描绘出南方雪景山水天然面貌。画家郑竹三第一次知道它的存在,出自偶然。50多年前,喜欢美术创作的他在师父陆俨少家中看到一本画册,有一幅作品让他感到很眼熟。细看之下,他惊呼:“这画的不就是我家乡的九峰山吗?”听闻这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黄公望笔下的九峰山到底在哪”这个问题从此便萦绕在郑竹三心间。

有一年春节,郑竹三坐绿皮火车回到故乡金华汤溪镇。他至今记得,那年春雪不期而至,走在回家路上,积雪已有脚脖子深。远望九峰山,《九峰雪霁图》画境仿佛就在眼前,一个大胆假设浮现在郑竹三脑海里:“《九峰雪霁图》画的就是汤溪九峰山。”

从那以后,郑竹三每次回到故乡都要登上九峰山。他决定开启一场研究考证之旅,四处搜集历史文献材料,探寻黄公望与汤溪九峰山的联系。在此过程中,陆续有专家学者关注这一课题,大家群策群力,寻九峰之“迹”,探名画之“根”。

冰封的河开始流动,一个个创新观点被陆续提出,汤溪九峰山的文化内涵被进一步发掘……追溯历史,黄公望与汤溪九峰山有何联系?汤溪九峰山又有哪些文人墨客的足迹?展望未来,文化溯源序章开启,当如何续写,又如何超越?

探源 九峰在何处

《九峰雪霁图》作为黄公望存世的晚年作品,代表了黄公望晚年的认知及笔墨高度。画作不仅延续了黄公望一贯对自然造化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其晚年笔墨的凝练简古。与其以往险峻冷逸的雪景山水画不同,此画是雪景山水画史上一幅独具特色的杰作。

在郑竹三看来,还原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出处真相,既是对古代画家的尊重与敬仰,更是对书画历史负责,对研究黄公望、研究浙江山水画意义重大,也有利于为汤溪九峰山增添令人向往的光环。

厘清“九峰在哪”问题,便是这场文化探源之旅的重要一环。

10多年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元画全集》专题审稿人之一吴斌在《元画全集》故宫卷中,撰写了张子昂和元四家大部分名作的解说文字。关于黄公望《九峰雪霁图》,他只提出一个问题:九峰究竟在哪里?

在《<元画全集>编辑众人谈:沿着黄公望的足迹寻找九峰》一文中,吴斌这样写道:“要解决这个问题,合适的办法,是根据画面信息,结合画家行踪,再看看同时代人是如何描述黄公望同题材‘九峰图’的,最后综合分析。”

吴斌认为,《九峰雪霁图》中的九峰是明显的丹霞地貌,与汤溪九峰山地貌匹配。此画款题“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黄公望至正九年在富春江附近作《富春山居图》,而汤溪九峰山与富春江距离不远。结合文献记载,年过八十的黄公望选了一处有“悬崖绝谷流泉”,山形为“九品莲花”的地方当作“安养地”……种种迹象表明,黄公望可能与汤溪九峰山有渊源,而《九峰雪霁图》的取景地也极有可能是汤溪九峰山。

看到吴斌的文章,郑竹三十分激动,年过古稀的他再次动起证明“《九峰雪霁图》画的就是汤溪九峰山”的念头。

2022年,郑竹三了解到,黄公望研究会会长蒋金乐研究透了“大痴”(黄公望又号大痴道人)及其画作,他通过10多年走访研究,证明“《富春山居图》有实景,画的就是富阳”,其研究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共同解读《富春山居图》。

《九峰雪霁图》是否可以类推证明?去年3月,郑竹三联系上蒋金乐。“看到乾隆《汤溪县志》上的‘九峰山图’,我认为汤溪九峰山山貌与《九峰雪霁图》画境十分相像。”蒋金乐说,从看到汤溪九峰山图片的第一眼起,他就认定这就是《九峰雪霁图》实景地。

此后,郑竹三与蒋金乐、潘天寿纪念馆原馆长卢炘、黄宾虹书画研究会秘书长李钢等专家以及地方文化学者一起开启取证之旅,他们数次登上汤溪九峰山,实地考察,追寻黄公望足迹,所得信息与吴斌所写文章大致相同。但这些成果和观点是初步和阶段性的,还需要进一步实证和研究。

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画的是金华汤溪九峰山吗?郑竹三希望看到答案被确定的那一天。

契机

数名山水画名家共话九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建波也在期待那一天。这些年,他也在探究《九峰雪霁图》画境何在。

为此,毛建波撰写了关于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的研究五题,通过深度剖析与学术探讨,激发更多学界同仁对该课题的关注与研究兴趣,以期揭开这一艺术史谜团。

在《黄公望笔下的九峰山到底有无本所?》中,对于“《九峰雪霁图》之九峰,到底是特指一座名为‘九峰’的山,还是泛指一群山峰”的问题,毛建波提出三个观点:第一种可能性,“九”表示多数,“九峰”就是群峰之意。第二种可能是松江九峰山。董其昌将此作定名为《九峰雪霁》,不仅因为董其昌本人是松江人,也因为黄公望曾经长期生活于松江,对“松郡九峰”有深入了解。

而第三种可能,就是近年来许多专家经过实地考察,认为金华汤溪九峰山很有可能是黄公望《九峰雪霁图》描绘的对象,因为此山为丹霞地貌,其山形特征与《九峰雪霁图》主峰接近。

《汤溪县志》云:“自来贤士大夫,春秋佳日,偶事游观之乐,必于九峰。”汤溪九峰山作为汉代龙丘苌隐居地,曾有许多文人雅士到此隐居讲学、修道炼丹。“晚年往来江浙、云游四方的黄公望不仅可能到过九峰山,还可能在此寓居,并在遭遇大雪时心潮澎湃,画下这一千古名作。”毛建波说。

鉴于此,金华开发区联合金华市文广旅游局、金华市文联及《美术报》报社等,发起主办“‘黄公望《九峰雪霁图》’文化溯源暨金华汤溪首届全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和山水画名家齐聚汤溪镇,一起寻根溯源,共同探寻这幅与《富春山居图》齐名的传世名画的诞生地之谜。

开新

传九峰之薪火,开文化之生面

“《九峰雪霁图》画境与汤溪九峰山之间的关联,既需要大胆假设,也需要严谨求证。这次活动给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观点的平台。”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说。

论证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九峰雪霁图》的创作地点,技法、艺术风格分析,黄公望与浙江、金华的渊源以及元四家山水观之异同等议题展开讨论,开启了一场艺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非常高兴!从几个人做这件事,到现在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九峰雪霁图》、关注汤溪九峰山,再到这场盛大的活动,证明我们之前所作的努力已为世人所见。”蒋金乐说,经过这一次研讨,他对自己的观点更有信心,“《九峰雪霁图》中的丹崖岩峰与九峰山丹霞地貌十分吻合,再结合史料分析,我认为它的实景地就是汤溪九峰山。”

吴斌则表示,这次来到九峰山,看到山势走向和地貌,更加坚定了想法,汤溪和富阳可能都留下黄公望的足迹。可能都留下黄公望的足迹。

“传说东晋道家创始人、炼丹名家葛洪曾在此采药炼丹。南齐徐伯珍‘讲学九峰,授徒千人’。唐代吏部尚书徐安贞弃官隐居于此,建有‘安正书堂’。五代名僧贯休曾为九峰禅寺主持……”毛建波认为,九峰天下有,但汤溪九峰山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进行深入发掘,让更多人了解九峰山的文化内涵。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经典的魅力也在于超越时间,让一代又一代人站在巨人肩膀上,创造属于每个时代的新经典。

“《九峰雪霁图》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和史料考证,认为此画取景地很有可能是金华汤溪九峰山。这一研究,无疑为《九峰雪霁图》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色彩,同时也为金西文旅发展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社会组织党委书记、二级巡视员戴言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追溯名画之根不仅仅是向传统文化致敬,更意在从传统文化宝库中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守正创新,在汤溪这片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展开无限遐想,加强区域合作、推动文旅融合,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金西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近年来,随着汤溪对山、水、林、泉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城、寺、庙、观等丰厚的人文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形成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独特景观。以保稻节“活着的上山文化”、九峰山神话、“城隍庙摆胜”民俗等为竞争力和内核力的文旅模式在汤溪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出现。

我们相信,这场《九峰雪霁图》文化溯源研讨后,汤溪将进一步秉持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自信,扬帆起航、驭风而行,以文化的绵绵之力滋养文旅产业发展,创新讲好九峰故事、汤溪故事、金西故事,让更多人见证金西文化的独特风采。


网站简介 | 公司简介 |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