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文化金华”战略品牌
陈公炎
金华,居浙江之心,建城2200余年,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获“小邹鲁”美誉,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内涵丰富,“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是世界稻作文明发祥地,孕育江南农耕文明;“千载婺学”,是浙学源头,思想流派影响深远;“百工艺都”,婺剧等艺术独具魅力,手工技艺催生产业集群。新时代,依托优势文化打造金华发展胜势,打响“文化金华”战略品牌至关重要。
一、 打响“文化金华”战略品牌意义深远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优秀文化能赋能城市气质、滋养市民精神并吸引人口,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从全面深化改革角度看,打造“文化金华”可挖掘文化资源,推动产业创新,如古建筑可成旅游打卡点带动周边产业,文化创意融入金华元素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文化守正创新意义重大。
从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看,打造“文化金华”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带动文化旅游等产业,为地方经济加持赋能,文化与经济紧密相连,可奠基产业发展。
从增强文化自信自觉看,文化自信是发展源泉,构建“文化金华”有助于提升市民认同感与自豪感,培育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保持特色,为城市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看,打造“文化金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金华可借鉴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提升文化辐射力看,文化品牌体现辐射力,打造“文化金华”能提升辐射范围和影响力,让金华在文化交流等方面占优,为城市全面发展奠定文化根基。
二、打响“文化金华”战略品牌具有坚实基础
金华,在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百工百艺以及自然风光等方面,皆有着坚实的基础,为“文化金华”战略品牌提供了强力支撑。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便已崭露头角,古婺州城城墙历经风雨屹立至今,诉说着往昔辉煌。黄大仙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在海内外广泛流传,成为金华文化的亮丽名片。
人文艺术璀璨夺目,初唐骆宾王的《咏鹅》名传千古,现代艾青情感深沉。婺剧唱腔华丽、表演精湛,还有吕祖谦、宋濂等先贤名儒。改革开放后,金华有120万人走出去发展,现拥有3万多高层次人才,包括53名院士、5000多名博士、6000多名教授。
百工百艺丰富多彩,婺剧、婺窑等在中国文化坐标中占有一席之地,浦江书画、编织等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源头,婺剧享誉全国,横店影视成为行业样板。
自然风光绮丽迷人,“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全市林地面积962万亩,森林覆盖率56.28%,陆生野生动物89科404种,野生植物251科2540余种,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41个。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仙华山、双龙洞等为“文化金华”注入自然灵气。
三、着力构建“文化金华”品牌基石
构建“文化金华”品牌,关键在于深挖彰显自身深厚文化宝藏。浦江县上山文化遗址成为中华万年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秦汉时金华为会稽郡重要区域;唐宋时骆宾王、吕祖谦等文学家辈出,作品映射社会风貌,影响深远。
整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至关重要,如金华火腿、东阳木雕、永康五金等。强化研究保护,创新形式,融合传统现代。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根基,制定法规政策,做好修缮维护,开展传承活动,提升公众意识,培养传承人。同时创新利用方式,与旅游、创意产业结合,开发产品,让文化遗产释放更大价值。
四、大力提升“文化金华”品牌影响力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文化品牌影响力至关重要,是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体现。大力提升“文化金华”品牌影响力意义重大,关乎金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地区竞争、文化交流及坚定文化自信都有重要作用。
要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需创新文化表达,融合传统与现代。如利用VR技术打造虚拟金华古城,让游客感受历史;用AR技术融合传统与现代,打造独特城市景观。将婺剧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特色作品,剪纸与现代设计结合设计平面作品。将金华火腿与现代加工技术结合,开发特色保健食品。将金华木雕与现代家居设计结合,打造地方特色用品。
创意表达离不开人才支撑,要与中国美院等合作,引进专业运营人才与团队。这些院校人才汇聚,经验丰富,合作能为金华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专业人才能从市场运营等角度提供指导,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还可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微信、微博、抖音等为文化传播提供新渠道,可发布资讯吸引关注,开展线上展览等活动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文化短视频,吸引年轻人;利用直播平台开展文化直播,让更多人了解感受金华文化。
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品牌体验感。利用互联网平台举办民俗等活动,展示历史文化,提升知名度美誉度。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婺剧表演等,让人们参与体验,提高品牌影响力。举办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吸引人才参与,推动金华文化创新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携手共筑“文化金华”品牌未来
要将“文化金华”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城市品牌,需从多个维度深入思考并付诸行动。
一是汇聚多方力量为品牌建设注入动力。“文化金华”是系统性、全局性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应秉持政府主导、企业联动、社会共促的体制机制。比如,组建“文化金华”品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各市直部门、县(市、区)主体为组员,明确职责分工,各县(市、区)制定子品牌,展现各地文化特色。同时,设立“文化金华”战略品牌企业联盟,鼓励本地老字号、特色行业协会等加入,引入白名单制度,打造公共文化品牌。像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等传统艺术团体,承载着金华民俗文化,通过演出等融入品牌内涵;其他社会组织在资金募集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人才集聚,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
二是推动文化产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拓宽“文化金华”品牌应用领域的关键。强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服务,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如文化主题酒店、线路等,重视旅游景区文化建设,满足游客深度体验需求,让游客在文化主题酒店感受当地文化氛围,通过文化旅游线路领略文化脉络。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产品呈现与体验方式,如利用VR、AR、AI技术打造虚拟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创意电子产品等。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如与农业结合打造文化农业产品,与体育结合打造文化体育产品,打破产业界限,创造多元产品服务。
三是拟定长期发展规划保障品牌持久繁荣。打响“文化金华”品牌是长期任务,需拟定规划。采用国际竞标方式制定《金华市“文化金华”品牌战略发展规划》,吸引全球全国创意团队,为品牌打造提供支撑,汇聚优秀创意资源,注入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元素。规划要明晰“文化金华”品牌价值内涵,深入挖掘凝练金华历史文化等,宣传推广语要精准传达魅力,通过文化节庆等具象化抽象概念,确定品牌品类与核心产品。规划内容要严格落实,各部门、县(市、区)依据规划,明确分工协作,避免规划与执行脱节,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推动“文化金华”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系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