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两清两合”为抓手开展农村管线序化行动
清除“空中蜘蛛网” 提升乡村新风貌
记者 倪晗
我市的一些城镇、乡村,空中散乱的电线犹如“空中蜘蛛网”,既不美观,也不安全。记者昨获悉,我市出台《金华市农村管线序化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以“清废杆、清废线、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的“两清两合”为主抓手的农村管线序化行动,清除“空中蜘蛛网”、提升乡村新风貌。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已开展序化村庄数量116个,基本完成序化的86个,清理废杆202处,清废线94380米,完成多杆合一169处、多箱合一321处,完成线路上改下55620米。到今年底,我市要完成185个行政村的管线序化,3年内计划完成重点区域管线全面序化。
协同联动
形成工作推进合力
《工作方案》明确,以和美乡村先行片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现代化美丽城镇、历史文化(传统)村落、4A级及以上景区等为重点整治区域,试点区域的电力、通信、广电等废弃管线全面清除,通信、广电的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全面实现,线杆严重老化倾斜、强弱电线缆混搭、入户线私搭乱拉等安全隐患和管线杂乱无序现象基本消除,管线有序建设和运维的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农村管线序化的示范样板。
由于通信管线涉及产权单位多、地域环境复杂,市通信发展办公室积极发挥行业主管职能,组织行业协调和技术规范指导,各乡镇(街道)扛起主体责任,住建、农业、文旅、资规、发改、交通、通发、电力等部门明确工作任务、协同作战,逐步形成开展管线序化行动的合力。
我市共有2841个行政村,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规划,滚动实施。在此次管线序化整治中,各县(市、区)建立了建设、农业农村、文化广电旅游、通信发展办、供电公司等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以及电力、电信、移动、联通、通服、华数等企业有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治作用,建立违法建设管线及时发现和处置机制,确保管线序化持久有效。
因地制宜
探索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杆线一直以来存在“乱了整,整了乱,乱了又整”的循环,如何破解“空中蜘蛛网”难题,是这一轮管线序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既有共性问题,需要统筹解决机制,也有个性问题,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专项治理。
《工作方案》提出,在完成管线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厘清各类管线的产权归属和日常巡检、维修责任,建立属地政府管理为主、企业协作配合的常态化管理机构。各县(市、区)选择部分发展需求充分、经济能力较好的村,打造精品,高标准、多场景、多模式深入序化整治。一般村庄结合自身特点,重点采用某一种整治模式,如沿路、沿河条线型村落可主要采用并杆并线、线缆序化方式;历史街区、主要路口、景区入口等采用管线入地方式;地处偏远,人口、经济等萎缩化村落,采用线缆序化为主的方式等。
部分地区已经先行先试,探索出了经验。金东区以八仙积道、万亩田园、仙佛诗歌3个和美乡村先行示范片区所在的岭下镇、塘雅镇、赤松镇、曹宅镇为省级试点区域,全面构建管线序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闭环机制,缆线梳理52公里、整治箱体43个、拆除废杆49根、拆除飞线16公里、线缆入地3公里,已实现13个行政村管线序化。
武义后陈村、义乌后山村等采用社区化共享模式,在建设整治过程中,采用光交箱、分纤箱的四箱合一、四杆合一等新的基础设施、技术,有效减少线缆数量,减少后期运营过程中的作业动作,从客观上减低“空中蜘蛛网”反弹空间。
东阳市通过建立“一个平台,一支队伍”,在“城市综合巡检平台”上,实现向村、镇管理部门作业报备、过程监督,通过一支队伍维护,实现结果反馈、现场整改、明确责任,并且能够实现市政、水务、应急等多功能一体化执法。
“经采用通服公司的‘城市综合巡检平台’和‘一支维护队伍’开展常态化治理工作是一种创新探索,有效解决当下管线序化长效化治理难题,也为建立全县一体化平台,乃至全市一体化平台探索建立长效化治理提供新思路。”市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完成本轮集中整治的基础上,探索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把此项工作逐步延伸到村庄全域,建成一张洁净规范、高效共享的强弱电管网,切实提升村镇风貌、便利生产生活,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整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