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民生

新建90家,累计436家,帮助居民就业增收

“小工坊”铺就家门口共富路

记者 董金姣

10月22日早上,送孙子去幼儿园后,杨兰花直接去了社区共富工坊,跟几个大姐一边加工U型枕,一边愉快地聊着天。从8点半到10点半,她做了100多个U型枕成品,按最低0.2元一个算,2个小时她赚了20多元。“等下回去烧中饭,下午继续来做,一天可以赚50元。晚上儿子儿媳不忙的话,我还会来‘加班’。”

杨兰花是兰溪市兰江街道华丰社区居民,自从社区办了“华丰共富工坊”后,这里便成了她一天到晚都想去的地方。“刚开始我一个月只能做几百元,现在可以做到1600元了,越做越开心。社区办的共富工坊,让我退休后实现了再就业。”

村社兴办共富工坊

帮助居民家门口就业增收

今年4月,华丰社区创办“华丰共富工坊”,杨兰花作为首批报名者,几个月来一直在工坊里做U型枕包装。工坊在秋平路上,她从家里走过去只需五六分钟。“社区是第一次办共富工坊,我们也是第一次做来料加工,大家都在摸索。”杨兰花说,刚开始大家做得比较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后,越做越熟练。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每天跟姐妹们聊天、做活,很开心”。杨兰花说。

华丰社区党委书记童爱萍告诉记者,社区在兰溪市妇联和兰江街道妇联的指导下创建共富工坊,并帮助对接浙江伊德家纺,获得稳定的来料加工订单。运营至今,“华丰共富工坊”吸引了近30名居民参与,稳定参与人员有六七名,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退休妇女。“截至目前,我们共发放了加工费6万多元,9月人均加工费有1500元左右。”童爱萍表示,货源足的时候,大家一天可以做几千个U型枕;货源紧,也可以做到1000多个。

“氛围好,有活做、有钱赚,大家都很开心。”童爱萍说,“华丰共富工坊”不仅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还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社区将继续根据市场需求和老年人意愿,积极引进生产项目,探索来料加工“小产业”走好家门口共富路新模式。

来料加工共富工坊,一般以单个经纪人为多。兰溪探索村社集体当经纪人,开办共富工坊,带动村(居)民就业增收。目前,新建村社运营的来料加工共富工坊有“华丰共富工坊”、“枣树下·幸福里巾帼共富工坊”、香溪镇北山村共富工坊、诸葛镇大塘畈村共富工坊等4个,带动就业100多人。

开办共富课堂

激发妇女创业就业潜能

杨兰花是我市多维度、多举措推进巾帼共富工坊建设的受益者。记者从市妇联获悉,我市积极构建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巾帼共富服务组织架构,为工坊及妇女提供思想引领、技能培训、供需对接、展示展销等服务,通过共富市集、共富课堂、共富项目,服务巾帼共富工坊建设,助力妇女群众创业就业增收。今年新建巾帼共富工坊90家,累计436家,共吸纳从业人员25729人,其中低收入农户2511人,带动人均年均增收2.5万元。1—9月,全市4865个来料加工点和436家巾帼共富工坊共发放来料加工费13.31亿元,通过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发放省内山区26县加工费6.8亿元。

永康市妇联在前仓镇大陈村大会堂启动“巾帼学院”,以共富学堂为载体,打造培养高素养女性劳动者队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为当地巾帼共富工坊的负责人和有创业需求的女性赋能,让“小工坊”铺就家门口共富路,不断放大巾帼共富工坊带动效应、辐射效应、互促效应。截至目前,共富学堂已开办两期,内容涵盖“乡村振兴与三产融合”“农产品的文化挖掘与价值提升”等多个方面。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创业导师授课,为213名巾帼学员传授知识与技能,激发创新思维与创业热情,增强创业创新动力。

东阳市各乡镇妇联根据自身特色开展共富课堂,培养高素质女性农村实用型人才。画水镇妇联组织48名妇女,参加画水镇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就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案例开设精品课程,并带领学员们实地考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学习先进经验。南马镇妇联联合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开展月嫂培训,为70余名学员提供专业的育儿知识,让学员专业能力得到强化,创业就业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