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疗癌痛 避免这些误区
本报消息(记者 朱静怡)10月21日—27日是今年的“中国镇痛周”。疼痛已成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有的疼痛让人焦虑、抑郁、失眠,甚至让人生不如死,比如癌痛。据悉,有60%~80%的肿瘤患者正忍受着癌痛的折磨。
癌痛的原因主要包括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持续存在的癌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它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
“如何控制疼痛已经成为癌症治疗重要的一环,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对癌痛治疗的认识存在误区。”金华市中心医院放疗科主任丁叔波告诉记者,临床很多患者认为在肿瘤面前,治疗疾病要紧,癌痛可以先放放。这一想法是错误的。癌痛的治疗应该和肿瘤的治疗同时进行,如果疼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影响病人的睡眠、食欲,导致抵抗力降低,不能耐受抗肿瘤治疗。经过规范的镇痛治疗和支持治疗后,患者身体状况明显好转,才能获得抗肿瘤治疗的机会。如果长期得不到镇痛治疗,癌症患者容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中枢敏化”,进而演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疼痛。
不同程度的癌痛治疗所用的药物有所不同,其中,重度疼痛常用的有吗啡、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强阿片类药物。一听到吗啡,不少人都会望而却步,担心会成瘾,担心毒副作用大。
“疼痛患者规范化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风险极低,患者不必担忧。”丁叔波说,疼痛若得到控制,患者可以随时安全停用阿片类药物或换用非阿片类药物。
此外,除便秘外,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呕吐、镇静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用药最初几天,数日后症状大多自行消失。通过积极的预防性治疗,这类不良反应大多可减轻或避免发生。
丁叔波还提醒患者,千万不要因为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而自行停药、减量,只在疼痛时吃止痛药,不痛就不吃,这也是不对的。只有科学、按时用药,才能保证体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疼痛,药物的调整一定要和医生沟通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