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婺江潮·理论周刊

深入推进对非合作力度 持续放大金华贸易优势

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中非合作“金华样本” 金锐豪 梁前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并作出一系列部署。当下,对非合作已成各国竞相布局的热点。9月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中非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金华是浙中开放的高地,也是对非合作的热土,更要进一步把握时机,发挥优势,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中非合作“金华样本”。

一 新时代深入推进对非合作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非合作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近年来,中非贸易规模屡创新高,经贸合作充满活力。中国连续15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历史峰值2821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更强大经济基础。

(二)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重要举措。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设置贸易壁垒,制造贸易摩擦,使中国产品出口欧美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美、英等国不断调整对非政策,挤压中国的战略意图明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从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不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所有与会元首和重要政府首脑举行双边会晤,就重大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入沟通。从中非命运共同体到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再到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二 我市推进对非合作的现实基础和成功路径

金华高度重视拓展对非关系,积极打造中非合作平台,务实推动对非合作,逐步呈现“全国对非合作看浙江,浙江对非合作看金华”的发展态势,打造了有影响力的中非合作“金华样本”。

(一)对非经贸合作实现新突破。金华把对非贸易作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突破方向,推动对非贸易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一是规模持续扩大。十年来,我市对非进出口年均增长12.1%,特别是2023年达到1168.5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国对非进出口总值的5.9%,占浙江省的30.8%。金华对非出口规模连续8年占全国对非出口总额8%以上,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二是活力稳步增强。我市从事对非跨境贸易的企业超1万家,非洲在金华注册企业近2000家。有3万金华籍商人长年在非洲经商,每年有近8万人次非洲朋友来金华工作和生活。三是结构不断优化。中非经贸合作逐渐由传统的贸易、工程建设向数字、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不断延伸,2023年对非自主品牌商品增长21.7%。

(二)对非“服贸”改革激发新动能。持续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对外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对非合作效能。一是发挥市场优势。在我市对非贸易中,市场采购是一大亮点。去年通过市场采购累计出口约713亿元,占我市对非出口总额的80%。二是创新数字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科学监测贸易合作的发展水平和风险摩擦,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和预测我市与非洲各国贸易合作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三是探索贸易结算模式。获批成立中非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浙江),运用人民币同业购售、海外联行融资、境外贷款等方式,帮助涉非企业降低汇兑成本及汇率风险。累计服务涉非企业600余家,办理对非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达62.34亿美元。

(三)对非人文交流彰显新气韵。在对非合作中,文化交流是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搭建交流平台。连续举办多届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二是开展民间交往。以婺剧、影视等金华特色文化为媒,持续推动“文化出海”。浙婺先后赴12个非洲国家演出39场,观众达6.8万人次。三是注重青年联谊。今年5月,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活动在我市举办,来自50多个国家的60多名非洲青年“零距离”感受金华,共同推进中非传统友好关系。

(四)对非人才培育取得新成效。人才培养成为深化中非关系新的契合点和增长点。一是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创建了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承办了近300个对非研修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二是着力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大力实施“职教出海”,主动为当地青年培训劳动技能。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在卢旺达设立的海外分校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1万人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来自36个非洲国家的2000余名学生。三是切实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与非洲相关院校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合作基地。如浙江师范大学与南非曼德拉城市大学的非洲学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在推动校际互访、学术科研等方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 进一步深化对非合作,持续放大金华贸易优势

金华作为对非合作的“桥头堡”,有很多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当然,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攻坚,持续加大对非合作力度。

(一)坚持开放导向,做好高质量政策支持的文章。一是优化政策环境。结合《浙江省深入推进浙非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要求,研究出台更多支持对非贸易的政策措施,降低企业贸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强化服务保障。探索构建“政府、专业智库、企业主体”协同模式,有效推动政策沟通、平台联通、市场畅通、资金融通。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对非贸易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加强对非洲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风险的监测和分析,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指导。

(二)坚持发展导向,做好宽领域经贸合作的文章。一是推动产业升级。做优做强传统贸易,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增强金华“制造”“智造”“质造”在全球的影响力。二是促进双向贸易。积极争取国家鼓励进口政策支持,配套完善我市相关举措,不断深化探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综服、易货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推进综保区发展“保税+”系列新模式。三是创新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中非合作产业园项目落地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非洲国家龙头企业、国际资本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三)坚持问题导向,做好深层次助企服务的文章。一是畅通易货贸易。加快人民币结算在非洲的国际化进程,易货贸易和易货平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索,积极争取成为全国试点。支持金融业务开发,增强人民币支付功能,完备对非结算新产品体系,实现境内外不同主体间“一对多”“多对多”的多方交易。二是推动数字化贸易。加大对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孕育对非数字贸易产业集群。发挥我市直播电商的产业优势,建设对非直播电商孵化中心。三是保障海外权益。主动加强与驻非洲国家的使领馆、外派机构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在非商会的交流合作,帮助企业及产品走出去、引进来。

(四)坚持包容导向,做好全方位立体引流的文章。一是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与非洲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吸引非洲高层次人才来金学习交流。二是推动人才培养建设。加强中非经贸领域的联合研究、智库咨询和科研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大力实施“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三是加强文化交流交往。积极争取承办更多国家级的“会”“展”活动,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业开展对非交流活动,提高我市对非合作交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金华市2024年度重点立项课题)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