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迁西归2.0”引来多省高校学子
永康助企培育高质量人才队伍
本报消息(记者 舒珊珊 章陈波)辛公正是哈尔滨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今年9月通过“东迁西归2.0”项目来到浙江三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习,目前从事生产线的工艺流程改善工作。“永康五金产业发达,企业生产先进,大学最后一年到这里驻企实训,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实践操作能力。”辛公正说,永康为外来人才制定的政策和福利十分暖心,他希望未来能留在这里工作。
“东迁西归2.0”是永康“东迁西归”人才培育项目的升级版。2021年,永康创新实施“东迁西归”工程,与中西部5省10地12所职业院校建立职教协作关系,累计联合招生2000余人,留永就业率达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永康生产型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也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随着五金产业不断发展,企业对于研发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东迁西归2.0”项目将重点放在研发型技术人员上。
该项目由永康市教育局、永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组织实施。主要以实习为载体,通过与东北、中西部等地区本科高校建立协作关系,为省外大学生搭建政产校协同的高质量实习就业平台,提升整体就业质量。既鼓励学生在永康就业、创业,也支持学生返回家乡,依托永康五金产业链优势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已有长春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滁州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德州学院、湖北理工学院等在内的16所高校与永康达成合作。
合作采用“3+1”模式,即参加项目的学生先在高校完成3年学习,第4年来到永康进行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实习分为岗前培训、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实习课程内容分为公共基础、通用技能与专业训练三个单元,实习培训突出应用性导向,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主干课、专家讲座、行业沙龙、企业观摩、现场考察和工程实践等。第三阶段实习由学生自主选择,此过程鼓励企业结合实际提供课题,更突出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由浙工大永康五金学院、实习企业和学生学籍所在学校三方派出导师共同指导。
与辛公正一起来到永康企业参加实习的首批学生共有111人,分别来自长春工程学院、哈尔滨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5所东北高校。浙江三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招收到其中12名学生,并针对这批学生采取轮岗制度,让他们在精益、品质、工艺等多个岗位上实习,并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岗位。
“大学生们来企业后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我们也安排了经理级别的师傅传帮带,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浙江三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行政负责人许海兵介绍,企业定期组织学生和管理层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企业生活、工作方面遇到的难题,现场进行解答,让学生们在永康安心工作、放心生活。他说,“东迁西归2.0”项目为企业带来了丰富的人才储备,让企业发展后继有力。
实习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关键环节,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张笑钦认为,永康“东迁西归2.0”项目聚焦当前大学生实习难、就业难问题,提供了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案,既是推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对于地方政府、产业引才育才,推动地方经济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东迁西归2.0”项目涉及经费由永康市政府负责,学生无需交纳任何费用,住宿免费,还可享受交通补贴、实习补贴等。此外,学生如果在永康就业还能按照政策获得一定的购房补贴和生活补贴。该市还将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沟通平台和协调机制,切实推动各方合作取得务实成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校地企”合作水平,努力把“东迁西归2.0”项目打造成推进东西部协作、助力共同富裕的新样板、新标杆,推动各类人才成为深化东西部协作、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