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账本”系列报道之二
“雨天车间”:解决企业招工难村民找工难
本报消息(记者 单光辉 王鹤之)10月27日,秋雨淅淅沥沥,金东区源东乡新梅村一康雨具公司共富工坊1号店格外热闹。“每逢下雨天,工人就会来得多一些,天晴时,有的人要忙家里的农活。”1号店负责人方勇义告诉记者,在此上班的工人都是四邻八乡的村民。
2023年8月,孝顺镇和源东乡在深入推进“百镇共建强基行动”过程中,得知位于孝顺镇金华市一康雨具有限公司正在为用工短缺而苦恼,而作为山区乡镇的源东乡有不少半闲置劳动力。如何做到精准匹配?两个乡镇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决定把工厂车间办进村,实现农民增收与企业提效双赢。
源东乡尖岭脚村村民蔡美玲是工坊1号店第一批员工。“现在大企业来村上办共富工坊,我不用每天骑车15公里到邻镇工业园区去上班了,在这里每天有130多元收入,算起来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工资。”一年来,数十个像蔡美玲一样的员工,每逢雨天、酷暑、农闲时候,就到共富工坊上班,他们形象地称工坊为“雨天车间”。
“家里有孩子上学,加上要照顾老人,无法出去找工作,现在家门口上班,家中有事,随时可以回去处理。”林惠姜负责产品包装,每天早上送小孩上学后,再骑三五分钟车就到车间了。
“车间能提供60多个工作岗位,生产旺季,有的员工一家人都在这里上班,目前场地已经不够用。”方勇义说,员工每月平均收入4000元左右。如果这个车间在集镇、市区,场地租金、员工宿舍等费用加起来,每年起码要增加30多万元开支。
在“雨天车间”共建模式基础上,孝顺和源东一起打造“山城合作·孝源联建”共富载体。源东乡丰沃的土地资源与孝顺镇强劲的工业态势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源东统筹农田、劳动力供给,孝顺依托辖区企业出资认筹,数字化平台运转“销矿产”,达到集体增收、农民增收、农耕文化传承的目标。仅源东乡东叶村就盘活土地60余亩,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95万元。
“自从对接上孝顺镇的农产品直销区,我们桃花酒、桃胶的销路更宽了。”源东乡山下施村村民施广军说。目前,双方已开展活动60余次,落地落实共建项目9个、总投资1000余万元,逐步探索出一条“山城合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短评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中国农民的关键问题在于增加现金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承担着养家和农事的重任,要增加他们的现金收入,就要给他们创造就近就便就业的机会。“雨天车间”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挣到钱,补贴家用。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嫁接富土穷乡的小小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