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总是情
我市活跃对非民间交流推动民相亲心相通
记者 季俊磊
深秋时节,来自加纳、南非、肯尼亚、毛里求斯、埃塞俄比亚等10个非洲国家的30名全媒体记者深入我市采访调研,领略八婺魅力。“金华是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金华和非洲的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友好。”冈比亚QTV副台长通卡拉·拉萨纳说,希望未来密切与金华新闻界的往来,共同书写非中友谊新篇章。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无论是在经贸、文化,还是在教育、医疗、农业、建设等领域,金华都与非洲人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开展“小而美”合作项目,充分发掘对非合作潜力。
2015年,我市通过开展“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系列活动,对民间外交进行了有益探索。2016年,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在金华考察时评价该项目是中国民间外交的样板。
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自2015年迎来第一季“海外名校”学员后,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严红星始终牵挂着埃塞俄比亚的“儿子”福发。当时福发在浙师大留学,活动期间住在严红星家。21天的相处,家人般的感情渐渐加深,离别时,“叔叔”“阿姨”的称呼变成了“爸爸”“妈妈”。如今,严红星将他与福发的所有微信聊天记录都保存着。
金华与非洲民间情感交融也收获了爱情的结晶。去年12月,非洲媳妇安娜和丈夫黄光辉在浦江县黄宅镇红星村家中办了场中式婚礼。安娜是安哥拉人,黄光辉前往安哥拉工作时与她相识,两人走到了一起。安娜说:“非中友谊历久弥坚。我用平民视角把中国故事讲给非洲听,让非中人民相知相亲、友好薪火相传、文明互学互鉴。”
民心相通不仅蕴藏在日常生活中,还洋溢在文艺表演、交流走访等温馨的现场。今年5月,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在金华举行,来自中非合作论坛52个非方成员的64名非洲青年踏上八婺大地,品文化、看产业、探共富。卢旺达农业保护研究所青年学生丹尼·瓦西利·穆吉沙说:“非中青年应该加强‘走亲’,架起更多更坚实的友谊桥梁,为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友好之情,常常表现为发自心底的牵挂。前些天,金职大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斯萍安给学生讲课时翻看旧相片不禁感慨:“4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马里的医疗水平怎么样,真想回去看看。”斯萍安此前就职于市中心医院,是中国第27批援马医疗队队员、第27批援非医疗队唯一病房护士,曾被授予马里卫生部最高荣誉——骑士勋章。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何其有幸,为中马友谊做出了吾辈护理人的努力。”1970年至今,我市先后派遣16批44名医务人员援助中非、马里,最后一批援助马里医务人员于2022年5月圆满完成任务归国。
还有一些金华企业家乐当中非友谊的“民间桥梁”,为中非友好交流尽绵薄之力。“今年是中坦建交60周年,中国和坦桑尼亚各领域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一大批中坦合作项目在坦桑尼亚落地生根,实现互惠共赢发展。”坦桑尼亚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坦工业园董事长黄再胜说,作为在坦桑尼亚发展的中国企业家,他希望推动两国进一步加强多领域合作,不断释放增长潜力,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根在人民,源在交流。在金华开发区秋滨小学,有全国小学中唯一的活力非洲园,已成为了解非洲文化的启蒙之园;在金东区琐园村,有全省村庄中唯一的非洲风情馆,成为开展民间外交的网红打卡地;在义乌,数千名常驻义乌的非洲客商逐浪商海,推动中非商贸往来……可以说,金华对非民间交流,大步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中非交流合作的样本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