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凑满减优惠券,有人买了11件商品退了10件
“双11”凑单退货引热议
记者 汪蕾
“双11”活动期间,各大电商平台为吸引消费者下单推出优惠券、满减、预售付定金等各类促销手段。有的消费者为了享受满减优惠,加购了部分商品,一旦优惠到手,这些商品又会以“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方式退回给商家,进而引发退货潮。
11月11日当天,网购商品退货率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在市区,也有消费者和商家遇到了同类问题。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为凑单5000元秒退4100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电商平台的满减优惠门槛较高。以天猫平台为例,若参与了三轮专享消费券发放活动,每名消费者就可以累计领取1560元的满减消费券。不过要使用消费券需达到的门槛不低,比如要求满5000元优惠400元,或满1500元优惠120元,且手机和空调等电器产品除外。
于是,有的网友发现单价动辄上千元的轻奢品牌很合适凑单,而这也引发了“双11”凑单后的退货现象。家住市区的高媛在最后一轮活动中,先凑单1500元使用了一张120元优惠券,随后为了购买一台900元的取暖器,又拼单了一件4100元的羊绒衫,使用了400元优惠券。
“为了拼到5000元,秒退4100元的大牌羊绒衫。”高媛说,这样一来取暖器能比原价便宜70多元。“为了避免退货麻烦,羊绒衫是在下单后马上退的,而且有七天无理由退货和运费险服务,没有什么风险。”
这个“双11”,你退货了吗?记者就此在三个百人微信居民团购群发起了一项小调查。像高媛这样使用“拼单神器”后退货的人不在少数。90后的孙雪梅在“双11”大促期间一共下单买了11件商品,最后退了10个包裹。“我买的是服饰类单价不高的东西,一方面是为了凑到消费券的满减额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赠送运费险,退货不需要自己付邮费,试一下没什么成本。”
“先用后付”玩法遭吐槽
记者看到,一年一度的“双11”电商大促季,一些电商平台除了使用优惠券吸引人气,还推出“先用后付”、临时提高信用额度等超前消费玩法来促进消费。
东阳市民卢昕彤最近就发现,79岁的外公因为默认开通的“0元下单”“先用后付”等服务,在多个电商平台上不知不觉中冲动购入很多商品,其中包括80多元的整箱白酒(6瓶装)、宣称“能治糖尿病”的茶,还有血糖监测手表、不粘锅、电热水壶等。
“过去一周,因为‘双11’临近的缘故,外公买的东西特别多,待收货的快递就有20多个,很多都是用不上或我们不放心他食用的东西。”卢昕彤说,外公告诉她下单不用先付钱,不喜欢可以直接退了。可是很多东西想要退也很麻烦,像那箱白酒想退时才发现卖家指定顺丰退货,光运费就要将近50元,这下留也不是退也不是。
针对“先用后付”这种新型支付模式,日前上海市消保委发文表示,其提供了更大的支付灵活性和购物便利性,确实有利于促进交易,但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该方式存在信用风险、财产安全、隐私泄露以及过度消费等问题。平台不应采取默认开通的方式为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应让其自主选择是否开通“先用后付”;要通过服务协议详细告知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说明服务优势及逾期后果、相关风险等;同时设置简单便捷的取消方式,当消费者不需要“先用后付”时,可以方便地关闭。
每单退货商家要承担不小损失
对消费者而言,追求优惠无可厚非。但是对商家而言,自家商品成为“凑单神器”有着不小的危机感。
义乌一日用品店店主吴川告诉记者,消费者选择退货时,未发货的商品,商家也需要承担2到3元的面单和出库成本,发了货召回的至少要承担近5元的快递费;若用户签收后再退货,商家还要承担运费险抵扣之后的部分返程费用。“即便是用户立即申请退货,也浪费了商家的推广和运营投入。”
吴川说,此前推出的运费险就曾在商家中引起过争议,而此次大额消费券引发的凑单退货问题,以及“先用后付”带来的连锁反应都引人深思,这种促销手段是否合理?“双11”作为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活动,应是消费者与商家共享的盛宴。“不少商家都认为,要避免一些商品被当作‘凑单神器’平白遭受损失,我们的正常利益也应受到保护。只有商家、消费者和平台三方共赢,繁荣的销售局面才可能长久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