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男生用三道“程序” 编写别样青春
记者 季俊磊
大学连续四学期智育、综测排名第一,多次获得省政府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申请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10余项国家级、省级双创荣誉……他是徐珉炜,一个开朗爱笑的00后男生。
徐珉炜是金职大智能制造学院大三学生。他不仅是院学生会执行主席、科研岗位助理、竞赛项目负责人,更是青春逐梦人。“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一台精密的机器,那么每个人的青春就是驱动这台机器的那颗最耀眼的能量核心。”徐珉炜说。
“初心程序”勾勒青春梦想
在徐珉炜记忆里,父亲总是早出晚归,重复着车间生产线上单调而辛劳的工作,父亲对工作的坚守成为他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在父亲的影响下,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徐珉炜说,自从踏入大学校门,他就密切关注着各类能够提升技能、实现自我理想的机会。
大二时,徐珉炜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学院技能竞赛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徐珉炜说:“在众多技能赛中,我对2024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尤为记忆深刻。我们的参赛项目是离散运动控制。”
当时,他和团队成员经过300余次的参数调试、500余次的位置校对、800余次的数据核验,最终实现了胶卷运行时间从最初的三秒延长到可以永动运行。那次,他们作为浙江省的高职代表队迎战国赛,获得二等奖。
“创新程序”诠释敢为人先
大学三年,为了获得更多锻炼机会,徐珉炜主动申请,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选拔,成功加入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卫华的专家工作站,成为一名科研岗位助理,并参与激光增材制造永磁模项目研究。在导师带领下,他组建团队开始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
“在企业走访过程中,我了解到永磁材料品质优劣取决于模具上的不导磁层,但全国90%的磁材企业普遍采用人工堆焊技术加工不导磁层,导致永磁体的磁学性能差,高端磁材仍依赖进口。”面对技术困境,他带领团队创新突破,尝试运用自动化熔覆技术来替代人工堆焊。
“研发过程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因激光温度不均导致的裂纹增生、磁层塌陷等问题频发,甚至报废了200多块基体。”徐珉炜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们经过680次的参数调整,尝试了上千次的激光功率实验测试,并且试验了铜、铁、镍等10余种金属的配比,最终到横店东磁进行试验,得到了横店东磁高级技师马跃华的肯定。汪卫华院士也点赞说:“这对于推动永磁行业机器换人,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徐珉炜说,目前团队实现了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与工艺创新,横店东磁、浙江凯文磁钢等企业采用了他们的技术,磁学性能提升70%,成本降低50%,生产效率提升4倍。凭借这项创新技术,徐珉炜带领团队成员收获了2023国创赛金奖、“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金奖等8项国家级、省级双创荣誉。他还计划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申请数项专利,让它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馨程序”展现青春作为
学习之外,徐珉炜还是众人眼中的暖男。“作为院学生会执行主席,他聚焦学业帮教、技能帮扶,组织开展我为同学做实事、劳动别样美等专项行动60余场,开设“百团大战”、集光行动、技能互换市集等系列活动4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已超600小时。”金职大智能制造学院团委书记李翔说,徐珉炜热心公益有目共睹,用自己的所学服务基层,展现出属于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在杭州亚运会期间,身为“小青荷”中的一员,徐珉炜以敏捷、暖心的真挚服务,赢得了外国友人的赞誉,并荣获亚运会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称号。此外,他还创新开展“护‘荷’行动”,为“小青荷”提供心灵交流、技能提升、能量加油等心理团辅、保健推拿服务。徐珉炜说:“我希望用微薄之力默默付出,让世间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