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金东新闻

“金华名优特产之问”系列报道之三

曾经产量全国第一的 金华茉莉花茶去哪了?

记者 陈玉杰 单光辉 苏宣萌

酥饼香、佛手香、火腿香,在许多金华人的记忆里,沁人心脾的茉莉花香也是乡愁。

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里,金华茉莉花茶产量长期位居国内第一或第二。

一批又一批金华茶人带着茉莉花茶从铁路金华站出发,南下北上,开启一趟趟沁满花香的旅程,把茉莉花茶卖到全国各地。

如今,茉莉花香渐行渐远,茉莉花茶难觅其踪。抚今追昔,我们不禁心生疑问:金华茉莉花茶去哪了?

一问 鼎盛时期有多美

茉莉花以芳香著称,被誉为“人间第一香”,是窨制花茶的主要香花。

茉莉花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金华在南宋时期开始种植茉莉花作为庭院盆景。

20世纪初,山东青岛、安徽的茶商在金华罗店村(现婺城区罗店镇)一带设茶庄窨制茉莉花茶,年产50吨,占当时全省花茶产量的一半。1939年,金华城区的5家茶商——“仁泰”“民生”“升春裕”“鸿祥泰”“立大元”开始生产茉莉花茶,以供本地茶馆之用。

“金华香花主要产于金华北山的罗店、后溪河、白竹、西吴等村,以往的产量尚难查考。据调查,在抗日战争以前,珠兰产量有6000余斤、茉莉3万余斤……金华花茶具有特殊的品质特点,如茉莉烘青香气浓厚、清新、持久。”——1965年《浙江农业科学》期刊上的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金华茉莉花的产量和受追捧原因,还介绍了当年金华广泛种植茉莉花的景象。

1954年兴办金华茶厂,茉莉花由供庭院观赏转为主要供窨制花茶。“当时金华地广人稀、水质优良、光照条件充足,加之有种植基础,国家定点在金华发展茉莉花茶产业。”原浙江省金华茶厂职工傅得均说。

1977年,金华被国家列为香花生产基地、花茶生产基地、茉莉花茶出口基地。1978年,金华茉莉花产量达568.9吨,仅次于福建福州,跃居全国第二。产区从罗店、竹马、乾西等乡逐渐扩大到双龙、新狮、山桥、多湖、城南、东孝及孝顺、曹宅、澧浦、琅琊、汤溪……

“当时业界普遍认为,茉莉花茶以金华出产为佳,金华不仅拥有一批浙江农业大学的科研技术人员,鼎盛时期,金华茶厂下设花茶制茶车间和新星包装厂,在金华市区和济南、太原都设有茶叶经营部。年生产茶叶2500吨,其中茶坯1000吨、花茶1500吨。产品有烘青茶坯、各级茉莉、珠兰、玉兰、柚子花茶等6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萌芽牌’小包装茉莉花茶是名优产品。”傅得均说。

因金华茉莉花晶莹洁白、花质优异,具有香味“馥郁芬芳、鲜灵甘美”的品质特征,胜过福建和广西等产地,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享有很高声誉,在山东更是家喻户晓。金华茉莉花茶一度远销欧美、东南亚、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5年,金华茉莉花茶产销两旺,全年产量达5000吨,居全国第一。同年,金华茶厂出口的特级和1—3级茉莉花茶,在全国花茶评比中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

二问 为何这么快没落

花茶企业从巅峰时期的50余家到如今的消失殆尽,金华茉莉花茶产业,为何没落得如此快?

傅得均认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市场经济放开,乡镇村办企业全面快速发展,加工茉莉花茶企业不断增多,市场内出现不规则竞争,花价持续上升,加工成本增加,导致茶叶滞销;二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工业,加上南方市场经济发育较快,种植茉莉花效益较低,加之茉莉花茶滞销,许多茉莉花种植户放弃种植,转而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者从事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三是茉莉花喜温怕寒,一般不能露地过冬,越冬需入室存放,越冬损耗和成本增加,加剧了产业转移。

1991年,金华冬天极寒,茉莉花无法过冬,加工企业大量亏损倒闭,被认为是金华茉莉花茶产业的转折点。

婺城区安地镇项村的项卫星曾在金华东湄(现金东多湖)开茶厂。他说:“金华茉莉花茶声名远扬,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茶叶纷纷涌入金华,金华茉莉花茶厂遍地开花,然随之遭遇销售瓶颈。”

为了寻找一手市场,1987年,项卫星、郭茂盛、叶建林等6人登上T46次列车,行囊里全是金华茉莉花茶茶样,从特级茶到6级茶,半斤一罐,满满当当。郭茂盛说:“在山东,当地人有喝茉莉花茶的习惯,抓一把、泡一缸、喝一天。”很快,郭茂盛在禹城、叶建林在青岛、项卫星在德州,各自定下了60多平方米的铺面。

2000年前后,大量金华茶商会聚在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山东济南茶叶市场。随后,他们又到山东德州建立金华茶城,并成立金华茉莉花茶行业协会,拥有会员单位300多家。德州成为金华茉莉花茶在北方的重要集聚地。“136吨金华茉莉花茶运到茶城,不出三天就销售一空。当时,金华茉莉花茶占全国总量的67%。”

除了山东德州,广西横州市也是受益者。曾任金华市七一茶厂厂长的斯锡培介绍,20世纪80年代的横县(现横州市)茶厂从福建引进茉莉花种植,因为气候与成本的优势,当地茉莉花产业迅速崛起。如今,横州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生产基地。

“1989年前后,金华茉莉花鲜花价格大起大落,最终无花可收。”叶建林说,他们南下广西贵港,辗转到横州市。那里四季如春,茉莉丛生。金华茶商包下当地茶厂加工金华茉莉花茶并直供山东市场。由此,横州市接住了“泼天富贵”。

张华沛曾在婺城雅畈经营茶厂。在他看来,茉莉花和人工成本的上涨,也是导致金华茉莉花茶产业衰退的主要原因。“当时含香是金华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家家户户栽种茉莉花,收购价基本维持在8—12元/公斤,而广西横州市茉莉花收购价常年维持在4元/公斤以内。此外,江浙一带相对较高的人工成本,也成了压垮产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许多金华制茶企业选择退出或转移到横州市。”张华沛说,多重压力下,他在1997年关停茶厂,转型做高山有机茶。

“现在在广西开设窨花加工厂的金华人依然不在少数。”斯锡培说,20世纪80年代,他在金华农校给茶叶培训班的学员上课。后来,这些学员成为金华茉莉花茶产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走出金华,在山东、北京、广西等地扎根。

三问 产业能否再崛起

“作为金华曾经的一张金名片,茉莉花茶的没落确实让人痛心。”浙江婺洲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卫芳从事花茶生产40余年。他认为,浙江是中国绿茶最集中产区中的最优势地域,花茶生产不但可以有效调节绿茶库存,还可以做到全年有茶产、全年有茶卖,可大大丰富茶类产品。

2012年,高卫芳成立浙江婺洲茶业有限公司。“虽然金华已经不是花茶的主要产区,但积累的相关技术和销售渠道还在,目前还有一大批相关从业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高卫芳认为,在政府的重视下,金华茉莉花茶产业还有再创辉煌的机会。

“今年夏季,横州市的茉莉花鲜花收购均价突破50元/公斤,相比2023年增长了近50%,8月初的均价更是达到将近80元/公斤,原料和人工成本方面已无明显优势。”傅得均说,如何让这一批走出去的金华人回归,才是复兴金华茉莉花茶产业重任的关键。“这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也需要充分调动民间种植茉莉花的积极性。”

“金华可以做一个高端茉莉花茶品牌。”斯锡培认为,随着茉莉花茶价格的不断上涨,原料和人力成本不再是困扰金华茉莉花茶产业的因素,金华完全可以再造一个全国知名的茉莉花茶品牌。

斯锡培的观点和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晓军不谋而合。李晓军的祖父李子云和父亲李赤明是安徽芜湖峨桥镇茶商。李赤明当年在金华考察茉莉花茶时发现,金华茉莉花成茶香气浓郁清高,冲泡后汤色金黄澄澈,风味超群。“喝一口,满嘴都是茉莉花茶的香。”在祖辈和父辈的熏陶下,李晓军对金华茉莉花茶保持着深厚的情结和浓烈的热爱。

“‘艺福堂’要做就做浙江茉莉花茶的金名片。”2016年,“艺福堂”珠形茉莉花茶首次荣获全国茉莉花茶产品质量金奖。到2021年,“艺福堂”茉莉香珠累计热销108万罐共216吨。

事实证明,种植茉莉花有利可图。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茉莉花茶总体成交均价为168.33元/公斤,同比增长5.59%,高于我国茶叶整体内销均价141.62元/公斤。

小花茶大产业。如今,横州市年产茉莉花鲜花11万吨以上、茉莉花茶8万吨以上,产量占全国的80%、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横州茉莉花(茶)综合品牌价值增长到224.13亿元。此外,福州也在倾力打造“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公共品牌。2022年,福州茉莉花茶的品牌价值达38.7亿元。

此外,随着新式茶饮的蓬勃发展,茉莉花茶茶底供不应求。如喜茶推出“茉莉绿妍”、奈雪的茶推出“茉莉初雪”、益禾堂成功打造“清甜网纹瓜茉莉绿茶”、乐乐茶推出“茉莉翠峰”等。仅杭州古茗茶叶有限公司,其茉莉花茶每年的采购量就达3000吨以上。新锐茶饮品牌——茉莉奶白,“以东方茉莉为灵感,择高山茗茶以花窨之法制茶,专注茉莉香中国茶”,自2021年诞生,2024年全国门店数量将超过1000家。

茉莉花可以制茶也可以观赏。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茉莉花文化资源,横州市已拥有中华茉莉园等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6家。2023年,茉莉主题旅游人次达425.31万,旅游综合总收入达43.98亿元。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是中国的茉莉花;好一杯美丽的茉莉花茶,是浙江的茉莉花茶。”李晓军说,2022年,“艺福堂”成为杭州2022年亚运会官方指定用茶,茉莉花茶美丽绽放、香飘世界。

他们的荣誉榜里,有金华茉莉花茶的一半。

专家观点

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唐德松博士:要想重振金华茉莉花茶产业昔日的辉煌,首先要稳定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尤其要稳定优质茉莉花的种植面积,做好田间规划与管理,完善茉莉花茶生产加工和检测机构建设,从源头上把好茉莉花茶的产量和质量,为重振金华茉莉花茶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茉莉花茶产业要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花茶企业与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实现品种选育、加工工艺、 花茶系列饮品的开发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与科研院校配合,做好茶农、窨制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同把好茶坯与鲜花的质量关,以提高花茶品质。

最后, 政府部门要从税收政策和宣传方面发力,对花茶产业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从而提升金华茉莉花茶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