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民生

文章导航

关键时刻,他们按下“止损键”

本报消息(记者 季俊磊)“警察同志,要交50%解冻金才能贷款,我是不是遇到诈骗了?”11月17日,金东公安分局傅村派出所民警开展日常工作走访时收到群众求助,称自己网上贷款资金被冻结。原来在1小时前,张某收到一条好友申请,对方声称是“开心借”借贷App的业务员,张某最近刚好手头紧,便配合对方开始操作贷款。

张某向对方提供身份信息后,对方称账号填写错误资金被冻结,并引导其下载“迪酷”App帮助解冻。对方称:“现在需要您配合最后一个认证,准备贷款金额50%的认证金存入虚拟账号,就会成功解冻,并将贷款30000元一起下发给您。”

了解情况后,民警明确告知张某这是典型虚拟网络贷款类诈骗,现场对他讲解了这类诈骗手段,并删除了张某手机上下载的贷款软件,为他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App,成功为张某止损15000元。在张某事发前一天,同辖区陈某也遇到了类似情况。

11月16日,陈某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刷到网贷广告,下载了名为“平安惠普”App申请网贷,即将放款时“客服”称操作失误需要先预存贷款额度50%,否则不仅放不了款还要继续还款,并通过法院强制执行。民警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进行劝阻并对陈某进行反诈宣传,成功止损30000元。

记者了解到,这两起诈骗案件,都是由网上无息贷款广告引发的。诈骗分子通常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款”“免费提额套现”等幌子,通过网络媒体、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方式发布办理贷款、信用卡、提额套现等虚假广告,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

“市民办理贷款业务时,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咨询或办理借款业务,无资质的网贷机构往往利用法律和监管漏洞,不仅给借款人带来巨大风险,还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办案民警表示,市民在选择贷款业务时需要仔细甄别各类金融业务,与平台签订正规合同,同时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一旦发现自己被骗,保存好对方的通话记录和聊天记录等证据资料,及时拨打110报警。


网站简介 | 公司简介 |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