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育让学生走出课堂感悟美好
记者 叶骏
用银杏叶、石头、野菊、狗尾草、松果等拼成一幅纯天然趣的作品,对着刚挖出的番薯写生,在野外捡拾树叶拼贴创意秋景……从深秋到初冬,我市不少学校的美术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出课堂,来到公园、田野等地开展户外自然美育活动,受到孩子们追捧。
金师附小的徐丽卿老师就喜欢带孩子们去公园写生,捡拾树枝、松果、树叶等美术手工原材料,城区的婺州公园、燕尾洲公园等成为大家最爱的大课堂。树片画、小盆景、花草标本……徐丽卿的美术教室里有不少这样的创意作品,每到学期末她还会将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美术课不该关起门来上,要让孩子打开眼界格局,多向自然寻找灵感与材料,创造更多美育素材与思路。”
在我市含香小学、琅琊小学、仙源湖实验学校等劳动基地空间充裕、花草树木较丰富的农村学校,此类户外活动的机会更多,不少都与劳动实践、科学探究等相结合,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感悟。
浦江县檀溪中小校长曹幼娟刚从浦江县实验小学调到农村学校任教,她很善于从美育角度让孩子们边玩边学。曹幼娟说,这些年,手机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变得无所不能,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占据、“绑架”孩子们的时间与精力。她小时候放学后奔跑玩耍,帮父母去田埂送饭菜,顺带捉青蛙、拔杂草,在村里呼朋引伴玩捉迷藏、跳皮筋、打弹珠、抽陀螺、玩泥巴等游戏,不仅强身健体,还能增加伙伴之间的凝聚力,摸索出同龄人间的友好相处方式。如今的孩子,往往看不见大自然的美,看不见一年四季的美,感受不到伙伴们共同玩耍的融洽之“美”。
如今,曹幼娟带着山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自然美育课程”——引领孩子们深入大自然,去寻找、感受并创造美。春季,带学生“自制春天色卡”“自制植物漂流瓶”“自制树叶皇冠”“植物拓印”“做花叶草帽”等;夏季,到南校门外的小山上进行叶脉拓印、树叶喷画、树叶联想等;秋冬,则有“枫叶创意绘”“写生秋之物”“冬之灵物”“精灵树屋”等创意手工活动等。
自然美育还可以突破美术、劳动等学科边界,从环境、课程、活动等多方面予以渗透熏陶。最近,金东区仙桥小学刚种下100多棵红枫、含笑、樱花、栾树、银杏树等,为学校多元化、内涵化发展提供了全新舞台。在该校围墙西面,只需打开一扇铁门,就是占地好几亩的“不荒田家”——一个连名字都很特别的大菜地,学生们可以像农民一样种菜、养鱼、抓虫,这是农村的独特优势,也是学校的良苦用心。校长方果说,育人如植树,仙桥小学有很多诗意的角落,“时光里”“不慌吧”“创想吧”“生长吧”“美好吧”,每一处景观都能“说话”,都是有温度的,传达着学校对学生的宽容与耐心,允许学生慢慢来,感受时间的力量和坚持的美好。这种“慢即是快”的哲学式校园文化,也是更适宜转变教学方式,回归教学本质,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师生幸福感的“大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