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沂蒙妹子在金15年 带来一口鲜美家乡味

记者 潘慧/文 方丽/摄

刚来金华的第一周,80后山东妹子李诺就买了张金华市区地图,拿着地图到处走走逛逛。相比大上海,小小的金华城让她更有“家”的感觉。而这一待就再也没有离开,创业开店、买房安家、孩子出生、孩子上学……一晃15年,金华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今年6月,女儿高考,李诺也尝试跨界,在餐饮赛道起跑,把家乡美食带到金华,传递家的味道。

招牌山东水饺 每次聚餐少不了

李诺的老家在山东临沂,就是那个诞生《沂蒙山小调》的地方。北方有句话“好吃不过饺子”,小时候,李诺就盼着逢年过节吃饺子,韭菜三鲜、猪肉白菜、大葱拌肉……想到吃饺子,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和面、拌馅、擀皮,父母是包饺子能手,她也在一旁边学边做。

长大后,出门在外的李诺想家了,就会动手包一顿饺子,热气腾腾的饺子里包裹着记忆深处的家乡味道。后来,朋友多了,每次聚餐都少不了她亲手制作的这道主食。“久而久之,饺子成了我的招牌,每次聚餐,朋友都点名要吃我包的饺子。”李诺说。

来金华15年,李诺一直从事美容美发行业,行情好的时候,开了好多家门店。春节前是旺季,她和同事们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这个时候,如果能吃上一口暖心暖胃的水饺,身心都能得到最大的满足。跨界餐饮的想法一直盘旋在李诺的心头,“今年,女儿顺利完成高考冲刺,我也有更多时间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了”。

李诺的店开在市区,白色的墙面、木色的门框、橙色的店名,透明玻璃上还贴着一个大大的笑脸。推门进去,明亮温馨的装修风格让人有种回家的舒服自在感。

从原料到制作 用心做好每个饺子

“她秉承用心做食品的初衷,想创立自己的品牌。”李诺的先生为饺子店起名花了不少功夫,“既要符合开店的理念,又要融合现代人的审美,我上网搜索古人关于饺子方面的文字,无意中读到一首古诗。”清代诗人何耳描写春节吃水饺的场景“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水饺和面条竞相展现着新年的喜气,荠菜的鲜味留在筷子和牙齿上,貌似饺子略胜一筹。“饺子的美味如此,我取了‘著齿鲜’三个字作店名。”

为了对得起一个鲜字,从选面粉到配馅料,从包饺子到调味酱,老板娘亲力亲为,主抓品质。“馅料当天买当天拌,饺子当天包当天卖。”经常下厨的李诺最清楚哪里能买到农家菜,为买到最新鲜的蔬菜,她凌晨4点多就跑到菜场,“我喜欢农户自己种的菜,但因为每家量都不多,有时候买一个菜,得找好多个摊位。”知道哪家阿姨种的菜不打农药又新鲜,李诺也会请求阿姨把菜都留给她。

把好原料关,李诺又开始在厨房忙活,厨房操作区域直接展示,客人点单时就能看到水饺的煮制过程。操作台上最显眼的是叠成一座座小高楼似的水饺屉,旁边是装着各种馅料的圆盘。工作人员和面、擀皮、加馅、包饺子,分工配合,有条不紊。

前几个月,李诺特意拿了个电子秤,用来统一每个剂子的重量。“一个饺子皮约11克,加上馅料25克,一份饺子10个,有半斤重。”李诺说,“现在大家都练就手感了,也就用不到秤了。”

半年埋头厨房, 和“家人”一起奋斗

“我最推荐的还是白菜水饺,是我们小时候家里常吃的味道。”李诺介绍,菜单上不仅有鱼籽虾仁、酸菜鲜肉、韭菜鸡蛋等北方家常口味水饺,还有笋干鲜肉、小葱鲜肉、四季豆鲜肉等金华人爱吃的水饺。除了堂食,不少客人还喜欢买点现包水饺带回家。“平均每天要包3000个左右,立冬那天卖了6000多个,四个人从上午10点忙到晚上9点多。”李诺强调,“我不卖速冻饺子。”

今年3月筹备6月开门,如今,饺子店慢慢步入正轨。新鲜美味的水饺留下许多回头客。说起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客人,大家的肯定让李诺心里充满能量。

说着,李诺翻开手机里自己半年前的照片给记者看,那个穿着紧身裙、细高跟的精致女人变成了戴鸭舌帽埋头在厨房苦干的厨娘。“朋友都说我像换了一个人。”李诺笑着说。

还有一件事,李诺印象特别深刻,开饺子店后第一次店休没什么影响,第二次店休时,就有客人打电话来问“怎么关着门”。李诺觉得这也是顾客另一种方式的认可。那之后,她通过调班轮休实现店铺全月无休,而员工们都憋着一股干劲,“她们都天天上班,怕自己休息了,店里忙不过来”。

店里的帮厨艳子阿姨是一个美容店同事的妈妈,听说李诺要开饺子店,有餐饮从业经验的她立马回应“一定来帮忙”;店里还有个能干的沂蒙姑娘,是李诺的侄女,小姑娘忙前忙后,把饺子店当成另一个家。

从家人到朋友,从员工到客人,金华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都给了李诺很多温暖的力量。“我也想把这些温暖,通过饺子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