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新闻三秒区

夜里驱车往返近4个小时 只为8个流苏样品

助力山里姐妹增收,她们都好拼

记者 董金姣 文/摄

“师父,我已经到家了。”11月23日凌晨1时21分,王利正一回到家,立马发微信给师父报平安。她的师父是义乌市大陈镇凰升塘村“共富学堂”负责人、金华巾帼云创联盟秘书长胡艺潇。为了第二天能顺利交出流苏样品,11月22日晚8时多,王利正驱车近两个小时,从磐安赶到义乌,向师父请教流苏编法。

王利正是磐安县窈川乡川一村妇女主席,同时也是一名共富工坊新匠人。近年来,她通过编织中国结,带着当地妇女在家门口增收。“前不久,我给一个阿婆发加工费时,她很高兴,说自从有了手工编织中国结的活,累计收入近3万元了。”她说,编织中国结不用担心催货,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耽误照顾家里和农活,姐妹们通过来料加工和直播带货,就可以增加收入。

前段时间,王利正带着姐妹们刚交付一个6000个中国结的订单。近日,厂家又抛来一个10万个中国结的订单。一个中国结有两条流苏,上次承接的中国结订单,她们只负责手工编织结的部分,流苏是通过凰升塘村“共富学堂”请人做的。“10万个中国结,就有20万条流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订单。”为了让姐妹们有更多活做、更多钱赚,这次她下决心学做流苏。于是便有了晚上驱车赶到义乌,向师父和导师们“取经”的事。

“我高中毕业后就去打工了,好在爸妈给了我一双灵巧的手,我很快在义乌找到工作,成为一名打样师,当时一个月可以赚500元。”王利正说,年轻的时候,她就拿过货回去给村里的阿婆们做,让她们待在家里也有钱赚,就这样,她从一名打样师转型成一名来料加工从业者。

2022年6月,浙江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在我市揭牌成立。该中心委托义乌市艺宸妇女创业服务中心代运营,以高质量发展来料加工产业为载体,为浙江省内山区海岛县以及全国欠发达地区妇女搭建平台,支持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妇女增收致富。当年7月,磐安县双溪乡开办首期磐安巾帼共富工坊新匠人培训班,以“中国结编织+网络直播带货”为内容,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家门口创富模式。此后,磐安一批又一批中国结编织新匠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长起来。王利正就是在“一根红绳”中国结项目中,认识了师父胡艺潇及其团队。

“这两天我在等厂家反馈,希望我们做的样品符合要求,这样我们山妹子又能多一条增收的路子。”王利正说,当天晚上,她和师父等3人按照厂家要求,赶做了8个样品,她不仅连夜把样品带回磐安,也带回了流苏的编织手艺。

记者了解到,像王利正这样深夜“取经”的事,在凰升塘村“共富学堂”并不少见。武义县坦洪乡巾帼共富工坊负责人蓝丽萍说:“导师们都太忙了,只要他们人在‘共富学堂’,多晚我们都会赶去学。”凰升塘村“共富学堂”成立于2023年,目前常驻的乡村创客有12人,有“一根红绳”“一根流苏”“一颗珠子”“一部手机”“一台平车”等10个创业就业培训项目。每个项目对应一名总导师和若干名技能导师,通过“线上、线下”“走出去、引进来”双向模式,助力妇女家门口就业。

在凰升塘村“共富学堂”“一根流苏”展示厅里,摆放着100多种材质的流苏和绳结手链。“一根流苏”培训项目负责人吴兰燕说,展品大部分都来自她们团队的创意设计,她们将绳结工艺和首饰、汽车家装配饰、伴手礼相结合,研发出各种绳结手链,并将这些新编法实时传授给全国各地的学员。据统计,目前凰升塘村“共富学堂”已和全国20余个省份的52个县级来料加工基地建立合作,培育了300多名乡村致富带头人,带动全国近万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