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人文

南朝王志的“遣囚还家”金华实验

他是王羲之的亲戚,亦有“书圣”之称,曾任东阳太守

童俊/制图

《喉痛帖》

记者 金璐

说起“书圣”,人人都知道是王羲之,却很少有人知道,王羲之的亲戚王志同样获得过这个称号,而且比王羲之更早。

王志与金华颇有渊源,他曾担任东阳太守,还在这里留下了“遣囚还家”典故。

王志“遣囚还家” 金华人以信任回报信任

据《梁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五》记载,王志担任东阳太守,冬至前,他下令将狱中十几个重囚都放还回去,与家人团聚。节后犯人们纷纷如期返回,却少了一个。狱司官忧心忡忡地向王志汇报此事,王志回答说:“此自太守事,主者勿忧。”意思是,这是太守我的事情,你不用担心。到了第二天,那位逾期未归的重囚自行返回,原来他因妻子分娩才误了期限。此事被传为美谈,全郡士民对王志愈加感戴。

“遣囚还家”这种做法体现了主政者对囚犯的人道关怀,以及对家庭团聚价值的尊重。通过允许囚犯暂时回家,让囚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从而增强他们改过自新的动力。

在王志之前,有官员做过类似的事情。比如东汉时的钟离意曾奉命押送一批犯人去河内。由于天气寒冷,犯人病倒不少,钟离意向属县征取囚衣为犯人御寒,并解除了他们的枷锁,让他们自行到目的地报到。结果,那批犯人全部如期到齐,没有逃亡。后来,钟离意担任县令时,又释放了一名因报父仇而杀人的囚犯,让他回家办理丧事,这人办完丧事后也自行归案。东晋的谢方明也曾下令将江陵县狱中的囚犯在年终全部释放回家,约定明春正月初三自行归案,到了时间,囚犯纷纷回来,只有两人未归,谢方明不准主管官吏去追捕。两天后,其中一人回来了,说是因酒醉误期;另一个过了十日还未回来,在乡里徘徊,乡人看到都谴责他,并将他送回狱中,最终无人逃亡。

与谢方明的例子相比,王志在金华进行的“遣囚还家”实验,结果更加圆满。可以说,当时的金华人是以信任回报信任,让王志的善意没有落空,才有了这样相互信任带来的奇迹。

在后世,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也都像王志一样施行过这样的仁政。

李世民在唐朝贞观六年(632)亲自审问过部分囚犯后,将390名死囚放回家过年,并约定年后归来问斩。出人意料的是,在第二年约定的时间到来时,那390名死囚竟然全部按照之前的约定,主动来到官府报到。此事深深触动了李世民,他最终决定赦免这些死囚。这一事件史称“纵囚归狱”。

狄仁杰在唐朝长寿二年(693)彭泽县任职期间,也将前任拘捕的全县囚徒300余人(包括死囚在内)全部放回家与家人一起过春节。在规定返回的日期,所有囚犯中仅两人未到,但几天后也相继返回。原来,这两人在归途中遇到急事,一人因渡江时遇到大风而船只停航,另一人则因家中老母病逝而耽搁了几天。尽管如此,他们最终还是遵守与狄仁杰的约定。狄仁杰看到这些囚犯如此信守承诺,非常感动,他上奏朝廷,为这些囚犯请求了赦免。

他和家人居住的马粪巷

曾比乌衣巷更有名

王志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根据山东临沂市地方志研究院发布的《琅琊王氏世系演变图志》,王志的曾曾曾曾祖父王裁与王羲之的祖父王正是亲兄弟,王志的曾曾祖父王洽与王羲之是远房兄弟,所以王志是比王羲之低了几辈的远房亲戚。以时间计算,王羲之的生卒年是公元303年至361年,王志的生卒年是公元460年至513年,两人之间已经相隔百年。

王志的生平资料可以在《南史·王志传》和《资治通鉴》上找到。他是个驸马,娶了南朝宋代的安固公主,在南朝宋、齐、梁几个朝廷都当过官,而且官运亨通,当到吏部尚书、中书令这样的高官。不过,这未必因为他本人有多能干,而是因为那个时候,出身琅琊王氏已经足够保证他一辈子荣华富贵。

王志自己对这一点也很清楚。他有个弟弟名叫王寂,很想进步,平时经常到处交际,在齐明帝萧鸾篡位的时候,王寂写了篇《中兴赋》想讨皇上欢心,王志劝他说:“汝膏粱年少,何患不达?不镇之以静,将恐贻讥。”(《南齐书·卷三十三·列传第十四》)意思是,咱们这种人家的子弟,还怕没有官做?你如此躁进,恐怕会被外界讥笑。王寂把这话听进去了,烧毁文章,从此安分许多。这给后世留下了“膏粱年少”这个成语。

除了劝弟弟不要冒进,王志自己在当官这事上也很知足常乐。他在梁天监三年(504)升为中书令,对儿子们说:“谢庄在宋孝武时位止中书令,吾自视岂可过之。”(《南史·卷二十二》)意思是:像谢庄那样有才华的人,也不过做到中书令而已;我何德何能,怎可超过他?谢庄是诗人谢灵运之侄,7岁能作文,20岁左右入仕,展现出卓越的文学造诣,且善于辩论和提出建议,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历仕三朝,官至中书令。王志发表完那番言论后,便以生病为由婉拒来访的宾客,过起了简朴宁静的日子,只求能够保全自身,远离是非。史书评价他“常怀止足”。

王志为何会如此佛系?恐怕与他经历了南朝时一次次改朝换代、对于仕途产生了强烈的敬畏之心有关。受到王志的影响,他的六个儿子虽都当了官,但都无意进取,一生平淡安宁。

王志与父亲、兄弟、儿子、侄儿一起住在建康城的马粪巷,这个地名原本不好听,却因为这家人的文雅、谦和、淡泊而变成了褒义,声名更在乌衣巷之上。王志他们也被世人称为“马粪巷长者”。

在这些姓王的“马粪巷长者”中,王志地位最高,也最以仁厚闻名。他留下的很多故事,都与他心软、重感情、善待他人有关。

《梁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五》说,王志九岁丧母,当时他表现出极度的悲伤,达到了“哀容毁瘠”的地步,就是伤心到整个人面容愁苦、身形消瘦、憔悴不堪,他的亲戚都被吓到了。长大成人后,有次王志的一名门客私自将他的车盖变卖以偿还债务。王志得知后并未责罚,而是继续像往常一样对待那名门客,毫无芥蒂。王志对待到访府邸的每一位宾客,总是忽略他们的过失,而着重赞扬他们的长处。他这种充满包容与善意的态度,赢得了宾客们的尊敬与感激。

在南朝齐代任职期间,王志以清廉正直著称。当他被任命为宣城太守的消息传来时,当地的士民都很高兴,纷纷奔走相告。那时,郡内有两户农家因一宗田地纠纷,已缠讼多年未果。王志到任后,一位年长的村民出面劝诫他们:“王府君有德政,吾曹乡里乃有此争。”意思是,王志做官的名声那么好,你们俩为了一点田地争讼不休,不是给王志脸上抹黑吗?两人听后深感惭愧,于是握手言和,对于之前争夺的那块田地,双方都表示不再争,最终那块田地成了无人耕种的闲田。王志所展现出的强大人格魅力与感召力,竟能化解如此长久的纠纷,实在令人钦佩!

南朝梁代,王志晋升为冠军将军、丹阳尹,成为京畿地区行政长官,他依旧秉持宽和仁厚的施政风格。京城里有一个寡妇,因家境贫寒,在婆婆去世后不得不借贷以办理丧事,事后却无力偿还债务。王志得知此事后,对这位寡妇的孝顺行为大加赞赏,用自己的俸禄为她清偿了债务。遇到灾荒之年,王志让家人每天清晨在街头施粥供灾民充饥。他的这些善举赢得了百姓们的广泛赞誉。

当时人称他“书圣”

《喉痛帖》至今颇受赞誉

央视《国家宝藏》中的《万岁通天帖》一期,展示了辽宁省博物馆所藏这件文物。史载:唐代武则天登基后,极力搜求王羲之家族的法书墨迹,遍寻不得,王氏后人献上了王氏一门28幅法书真迹,武则天大喜,命人以双钩填墨之法临摹,然后将原帖归还王氏,成为一段佳话。这个摹本,被称为《万岁通天帖》。

目前存世的《万岁通天帖》,第一幅和第二幅是王羲之所写,其他几帖的作者是王荟、王慈、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等人,而最后一幅则是王志的《喉痛帖》。

《喉痛帖》又名《一日无申帖》,共37字:“一日无申,只有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强,晚当故造迟叙谈。惟反,不多。”其中的“愦愦”是心情烦乱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王志因为喉咙痛了一天,心情不好,还要尽力支撑,郁闷之下,随手写下了这几句话。这并不是一篇特意写的书法作品,而是承载了作者心情的一篇札记。因年代久远,战乱频繁,魏晋的很多法帖都毁灭、散佚了,当时的书法家们恐怕想象不到,他们流传后世的代表作,往往只是当时不经意写下的手札。

元明在《书法报》2008年33期发表的《铅华洗尽清气漫——王志〈喉痛帖〉赏读》一文中说,与同时代书家的札帖相比较,此帖不拘成法、大胆泼辣。笔画忽粗忽细,章法茂密,楷、行、草相杂,别具一格。全篇逸笔草草、反差极大,最终复归于朴,凸显了晋人潇洒出尘的风范。

台湾学者蒋勋在《手帖:南朝岁月》一书中则说:“《一日无申帖》(《喉痛帖》)是《万岁通天帖》的压轴之作,比起王慈的书法,弟弟王志更紧敛俊挺,短短一篇书帖,像一瓣一瓣花片绽放,灿烂夺目,他从王献之得到鼓励,可以更挥洒出生命的青春之美了。冬日寒凉,拿出《一日无申帖》会特别细读几行字——‘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字与字间许多牵丝连贯,是献之‘一笔书’的精神。‘吾夜来患喉痛,愦愦’八个字,线条的爽利速度,变化万千,仿佛千百年前身体上的痛,心境的喟叹,都在纸墨中。”

《梁书·王志传》中有如下记载:“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齐游击将军徐希秀亦号能书,常谓志为书圣。”说的是王志的草书和隶书被当时的人视为楷模和规范,南朝有名的书法家徐希秀非常推崇王志的书法,经常说他是“书圣”。

要知道,那时候王羲之还没有被称为“书圣”,人们口中能够配得上这个称号的是张芝、皇象、钟繇、索靖等前代书法家,王志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有人这样叫他。虽然徐希秀的评价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代色彩,更多地体现了徐希秀个人对王志的欣赏和推崇,但这个称号能够见诸史册,还是能够看出王志在书法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