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办了六年书法班 村民成了“书法家”

王观勤(左二)为郎秋平(左一)批改作业

卢嘉乐 文/摄

走进永康市夏溪村党群服务中心活动教室,里面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十几名村民或站或坐,有的人微微皱着眉头,凝视着笔下的宣纸,思索着如何更好地落笔;有的人神色淡然,手中的毛笔如行云流水般在纸上舞动。

书法班的教室门口贴着一张《入班须知》,上面写着“缺课必请假”“及时完成作业”“接受班委考核”等要求,足见这个书法班的严肃认真。

郎秋平是书法班首批学员,现在她已经成了班上的尖子生。

采访当天,她临摹了一幅王羲之的《圣教序》,来自永康市楹联学会的指导老师王观勤对比着原帖,一个字一个字地批改,并用红笔进行标记。“这一撇太长了”“这里的钩要更加果断”,其他村民也过来围着听讲,不时给出自己的意见。

从第一次上课时连毛笔怎么握都不知道,到现在参加书法比赛并获奖,郎秋平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学习书法6年来,郎秋平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天坚持练习,雷打不动。“天天练,一天不练我心里就过不去。”郎秋平说,哪怕是春节期间,她练习书法也没落下过,“只有一次生病了,实在起不来,才中断了一天”。

“我们村曾出钱让她出去旅游,她为了赶作品拒绝了。”夏溪村党支部书记胡小玲在一旁说道。

书法给夏溪村民带来的改变,不仅是能写一手好字,同样学了6年书法的胡振良感触很深:“学习书法更像是个人修行,我学习书法以后,心静了,性格也变得温和了。”

胡小玲同样感慨,自村里大力推广楹联文化并开设书法课程以来,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少转变。以往空闲时间,村民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如今,村里不仅有书法班,还有歌唱班、舞蹈班,大家积极投身文化活动,不但充实自身,还增进邻里之间的情谊。

通过邀请楹联文化学会会员采风、举办诗词创作讲座和书法学习班等多种方式,夏溪村吸引了对楹联文化感兴趣的村民参与其中。如今夏溪村书法班有固定学员30多名,其中有永康市楹联学会会员14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1人。他们的作品频繁出现在永康本地乃至省级的书法展中。每逢春节,学员会聚在一起写春联,免费送给村民,也到周边村开展送春联活动。

此外,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传承楹联文化,夏溪村在文化礼堂内设立500多平方米的楹联展示厅和陈列馆,还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楹联长廊,修复后的宗祠台柱上也挂满楹联。“集诗词与书法于一体的楹联,把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成了村景的点睛之笔。在夏溪,随处可见楹联,连夜市上的每个摊位都挂着一副。”谈起这些年来楹联文化带来的改变,胡小玲津津乐道。

楹联文化为夏溪村注入新活力,村民们也在一撇一捺间,让夏溪这个“楹联文化村”更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