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五代人82载接力守护“三个兵”

记者 巩长青 翁俏

初冬的清晨,阳光静静地洒在武义县俞源乡下杨村的村道上。村民余祖德同往常一样走过熟悉的街道。路的那头安息着余祖德的祖父马顺宝,以及与他合葬的“三个兵”。这“三个兵”,对于村里大多数人来说,是名字和来历都已被遗忘的无名英雄,但对于余祖德一家而言,却是五代人82年来接力守护的庄严承诺。

一句承诺 坚守一生

清扫落叶、擦拭墓碑,余祖德在这个“另类”的祖先墓前久久驻足。而这座墓的故事,要从1942年说起。“我以前听爷爷说,1942年侵华日军占领武义,他目睹了国民党所属部队3名士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余祖德说,“当时这些士兵所在的部队要赶往另一个战场支援,爷爷就帮忙给3名士兵收尸安葬。”

根据马顺宝生前回忆,3名士兵牺牲时才20多岁。“爷爷觉得他们都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是为了抵抗侵略者牺牲的,一定要好好安葬他们,更不能忘记他们。”余祖德说。当时,马顺宝一家拆下自家的两张床板和一扇门,勉强钉了3口薄棺材,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他们埋葬在离家四五十米的地方,并在一块石头上刻上“三个兵”作为墓碑。

从那时起,马顺宝就常对家人说:“这3名抗日士兵为国而死,哪里人、叫什么名字,谁都不知道,他们在那么小的年纪为国捐躯值得我们尊重,我们一定要记住他们,每年为他们扫墓,并且一代代继承下去。”马顺宝说到做到,每年清明都会携带家小、担上祭品,先祭扫“三个兵”的坟,再祭扫自己的先祖。

悉心守护无名战士的忠魂成了家族大事。出生于1949年的余祖德与“三个兵”从未谋面,但从小受到父辈的熏陶,他对沉睡在这里的“三个兵”充满了敬佩之情。“爸爸是爷爷收养的,但一样兑现了这个承诺。”余祖德说,“我经常跟着父亲来墓前祭扫,以前只以为墓里是先人长辈,后来听爷爷和爸爸讲了过去的故事,才渐渐明白守护‘三个兵’的责任。”

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余祖德也将守护“三个兵”的坟视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安魂他乡 他乡亦是故乡

因为各种原因,“三个兵”的坟历经几次迁移。1998年,因扶龙掩寺重建,余祖德和父亲将“三个兵”的坟与家中祖坟迁到一起;2002年,又因公路亮化工程需要,坟墓再次迁移。余祖德一家经过商量,并征得本村村民同意,决定将“三个兵”当作自己的亲人,和6位先祖安葬在一个墓里。

“将3名战士安顿在自家祖坟中,在别人看着不可思议,家里人却都觉得是最合理的安排,也符合爷爷、父亲对我们的要求,不忘了‘三个兵’,不让英雄成孤魂。”余祖德说。

就这样,每年祭扫“三个兵”这件事余祖德一直坚持下来。特别是清明期间,他都会带着一家老小20多人祭扫。这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祭扫的过程中,他会和自己的父辈一样,向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

如今,余祖德年事已高,守护“三个兵”的职责传到了他的儿孙身上,这已经是第五代。余祖德的孙子余通现在也参与到守护行动中来。“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就来这里扫墓了,爷爷一直跟我说这‘三个兵’和我太公的故事。”余通说,“爷爷告诉过我,以后他不在了,我们要把这个承诺延续下去,不能让这些无名战士没人祭拜。”

82载岁月,五代人接力,坚守承诺从未间断,余祖德一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承诺。这个五代人接力守护一座无名士兵墓的故事,还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