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金华佛手冷瓷制 如玉凝脂缀钗环

李春景

记者 金璐 文 楼冀阳 摄

见到李春景第一眼,就被她插在头上的那朵红花吸引。杯口大小,花瓣一层层细腻地叠放,宛如晨曦中缓缓展开的朝霞,边缘微微卷曲,仿佛每一片都散发着淡淡的芬芳。看到别人盯着红花看,李春景展颜一笑:“这是我自己用冷瓷捏出来的,像真花吧?”

用冷瓷制作各种花卉是李春景的拿手好戏,除了花,她还捏叶子、枝干、果实,最爱捏的果子有柿子、樱桃、金华佛手等。尤其是佛手,有捏成盆景的,一个个挂在枝头玲珑可爱;也有捏成首饰的,无论是项链、耳环、胸针还是佩饰,都让人爱不释手。

用冷瓷 承载面塑非遗传统

很多人都记得小时候在庙会或街头看到的捏面人,一个面团经过巧手揉、捏、压、搓、滚、碾、拨、剪、切,便成为各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形象,这就是非遗面塑技艺。然而,面塑是用面粉或米粉做的,时间一长就会发霉变质或干裂变形,无法长久保存。在面塑遇到冷瓷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冷瓷的出现,要感谢一种名叫“冷瓷土”的原料(又名“面粉黏土”,主要成分是玉米淀粉和白胶),它无需高温烧制,只需自然风干硬化后便能呈现出像瓷玉般的半透明质感,并可长久保存,因此被称为“冷瓷”。它最早发源于南美,后传入欧洲,经过改良后传入中国。当中国传统的面塑技艺与冷瓷工艺相结合,便形成了独特的冷瓷面塑技艺。

“我第一次看到冷瓷面塑的时候,就想,怎么这么好看!我好想学!”李春景说。她原本从事餐饮业,来到杭州后经常参观各种展览,在非遗摆摊时见到了冷瓷面塑制作的各种首饰、工艺品,一见倾心。她在网上到处寻找能够学这门技艺的地方,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培训班,价格非常贵,要2500元一天。但那个时候她太想学了,就攒一段时间的钱去上一星期课,回来以后自己练习、琢磨,再攒一段时间再去上一星期课,前后花了好几个月,才完成学习。

学成之后李春景辞了职,去西溪湿地里开了个小小的工作室,一边让自己的冷瓷面塑接触消费者,一边练习技艺。之前她跟老师学习的时候,有很多工艺都是通过模具完成的,随着水平的提高,她觉得模具限制了她的创作,于是放弃模具,试着完全用手捏,同时天天在西溪湿地观赏各种花草树木,模仿其形态。

三年下来,李春景的一手冷瓷花卉面塑技艺成了绝活,制作出的花卉植物作品相较传统面塑,展现出更为逼真的形态、更加细腻的触感和更为通透的质感。同时,她在面塑传统的手工塑形工具,如手、刀具、剪刀、镊子等,以及各种基础技法如捻、搓、揉等的基础上,增选改进型工具,并掌握了独特手法与精湛技艺,精准地呈现了花卉植物的每一个细节,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派。

用面塑

体现中华服饰文化

李春景簪花,是为了搭配自己身上的汉服。她说自己穿汉服已经很多年,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工作室,无论春夏秋冬,都是一身汉服。到后来,偶尔她不穿汉服去开会,她工作室里的小伙伴居然都没认出她!

这种对汉服的爱,起源于幼时,李春景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乡里唱大戏,她会在台下痴痴地看着台上演员的戏装。长大后她才知道,戏服在设计上借鉴了汉服的元素,她所着迷的,正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文化。

李春景刚开始穿汉服出门的时候,汉服文化还不像今天这么流行,在街上会遇到各种诧异的眼光,也有朋友问她为什么喜欢那么老土的东西。李春景很坚持自己的审美,继续穿着汉服出现在各种场合,一直等到了汉服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现在,不但在很多人眼里汉服成为她的个人标识,当年嫌弃汉服老土的朋友也跟她一起穿汉服上街了。

身穿汉服,头上也要搭配相应的首饰。古人会簪花,今天的人想要随时获取鲜花插头没那么容易,冷瓷面塑就成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李春景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逛展览时看到的冷瓷首饰,一支钗上只镶嵌了小小的一朵花,显得非常灵动。等到她自己能动手做冷瓷面塑,头上的首饰就越来越丰富多彩。比如这朵红花,是专门做来搭配身上这身石榴红袄子的,红花固定在一支钗上,既漂亮又方便。此外她还有一朵红色石榴花用来替换。

李春景巧妙地将面塑技艺融入汉服配饰的设计,并且独树一帜地将该技艺与瓦当、枯木、梅兰竹菊等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成为国内在这一领域内较早且独具特色的实践者。

在此基础上,李春景根据冷瓷土的独特性质,开创性地推出陶瓷与冷瓷结合的技艺,以及软银组合工艺等相关技术,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尤其是软银组合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金银首饰都是“敲”出来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图案很难制作,而李春景将极细99.9%银粉、有机黏着剂和水混合组成银黏土,“捏”出了栩栩如生的造型,待自然风干硬化后进行烧制,银黏土烧结后便是99.9%银制品,用这种创新工艺能够实现传统技法难以完成的复杂设计。

靠着自己的这一手绝活,李春景成为杭州手工艺活态馆签约匠人;杭州亚运会期间,还专门应邀到杭州亚运村作冷瓷面塑非遗展示。

用非遗

弘扬金华佛手文化

“对于非遗产品来说,互联网是巨大的利好。”李春景说。她记得自己当年试着把冷瓷面塑作品放上网,很快就有了100多个粉丝,还有人提出向她定制,这让她非常惊喜。后来也有人提出想向她学习冷瓷面塑制作,于是她陆续在线上线下都收了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课程体系后又录了网课,几年下来有了全国各地线上线下一共100多名弟子。

把手艺教给别人,不怕影响自己的生意吗?李春景说,不怕,她最大的优势是自己的技艺和审美。在互联网上打响了知名度后,她接到的定制业务越来越多,有首饰、盆栽摆件,也有家居挂饰,几乎没有空的时候。她笑着抱怨说:“几乎所有作品都卖出去了,想找几件代表作来展示,才发现很多连照片都忘了拍。”

李春景的冷瓷面塑作品中,之前卖得最好的是各种多肉植物,冷瓷的材料和光泽特别适合体现多肉的质感,甚至能够呈现出粉状及绒毛状肌理效果。很多顾客反复看、反复摸,怎么都不相信这是做出来的。而如今,金华佛手成为另一个爆款。

尝试用冷瓷做佛手,是因为几年前李春景通过人才引进,成为金东区的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在金华之光文化广场设了一个工作室,教金华的面塑爱好者做冷瓷。当时,金东区文联方面提出,希望她能做一些有金华特质的作品,比如佛手。

金东区文联特地送了两大盆佛手盆景到李春景家里,让她观察和临摹,做出来的效果超出大家的想象,这些佛手太漂亮了,黄澄澄的,纹理细腻,饱满而有光泽,极度仿真,一盆佛手盆栽上面一共十几个佛手,每个样子都不一样,许多人都爱得不得了。不但金华人喜欢,外地人也都喜欢。李春景记得,有一对游客夫妻,看到她做的冷瓷面塑佛手盆栽特别喜欢,一分价都不还就买下了。

除了做佛手盆栽,李春景又尝试做金华佛手主题的其他产品,如佛手项链、佛手耳环、佛手胸针等,都很受欢迎,最近还有人向她订制了佛手汽车挂饰,她打算琢磨一下,选出最好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