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教育

终身教育创造美好

金华开放大学:老百姓身边的大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徐健勇

李令秋是金华开放大学一名老年教育学员,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她为老人免费理发近10年,还跟着公益协会下乡送演。“我很多才艺都是在这里学会的,老年课堂氛围很好。我的身体70岁、心态50岁,因为我有一颗爱学习的心。”她在金华开放大学一学就是7年,去年还荣获省教育厅颁发的“浙里美”老年学习达人称号。

祝琛杰今年刚满18岁,听说金华开放大学开办了“青蓝夜校”,毫不犹豫报了吉他班和电钢琴班,“我自己蛮喜欢音乐,但外面报班贵,这里学费亲民,课程内容丰富,老师教得也好,来对了地方。”

在金华,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还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无论是个人学历提升,还是技能爱好培养,都能在金华开放大学找到合适的课程。无论是服务村(社)文化事业发展,还是指导处理青少年家庭关系,都能看到金华开放大学师生的身影。

金华开放大学为了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积极探索“开放+”“社区+”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把形式多样的教育送到基层,将大学办到百姓身边,丰富终身教育场景,持续推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68岁的大学生

“我想在这里一直学到80岁,学到不能学为止。”上周五,和往常一样,68岁的“大学生”柴荣根迈着轻快步伐走进金华开放大学书法教室上课。

柴荣根在金华开放大学学习书画已有4年。第四届水墨丹青书画传承大赛特等奖、第十三届中国重阳书画展银奖……说话间,柴荣根拿起手机,自豪地展示他参加书画比赛取得的荣誉。

在金华,像李令秋、柴荣根一样热爱学习的老人还有不少。围绕“积极、有为、开放、共享”办学宗旨,立足办好“有温度”的老年开放教育,金华开放大学为老年人开设了戏曲音乐类、书画类、文化艺术类、体育舞蹈类、数码科技类、生活饮食类等丰富多样的课程。

金华开放大学紧密联系下属10个社区学院,联结各乡镇社区学校,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四级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形成贯通全市的办学格局。

为进一步提升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近年来,金华开放大学经常性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内容涵盖社区老年教育理论和实践、政策解读等多个方面。同时,指导全市10所乡镇成技校申报创建浙江省现代化社区学校,协同推进我市老年学校规范化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已建成省级优质(示范)老年学校9所,市级老年示范学校33所、老年示范学堂245所。全市共有21名老师入选省老年教育优质师资库,5名教师被列入省老年教育“领雁”教师培养对象,为持续推进全民终身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民间艺人来当大学老师

“我给大家介绍几种茶叶,这是龙井,这是黄山毛峰……”夜幕降临,金华市区车流量晚高峰刚刚过去,在金华开放大学人民东路校区,一群下了班的青年学员正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茶艺知识。

近年来,夜校教育在各地掀起新风尚。金华开放大学开办的夜校名为“青蓝夜校”,主要面向青年及以上年龄段群体。去年以来,依托三个校区的不同功能打造不同特色的22门课程,至今已举办3期,共培训学员1246人次。

金华开放大学副校长何静介绍,学校除了常规夜校课程,还特别开设“非遗夜校”系列公益体验课,让非遗走出“深闺”,以兴趣为引线培养更多非遗传承者。目前,“青蓝夜校”已开展古琴艺术、棕编、糖画等多项非遗教学活动。

一口正在加热的熬糖锅、一把小铲、一把小铁勺、一捆竹签……待糖液浓度熬煮适宜后,舀起糖浆,摆动手腕,不一会一只栩栩如生的天鹅跃然纸上。作画的人名叫朱小丹,婺城区糖画非遗传承人,今年已多次来金华开放大学教授糖画制作。

“大家学习糖画的兴趣很浓,现场还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上课。年纪大点的会跟我说他们小时候吃过糖画,这堂课勾起他们童年的回忆。还有家长打电话问我工作室地址,能不能让小朋友体验糖画制作。”

从民间艺人摇身一变成了“大学老师”,朱小丹直言,夜校这种教学形式为非遗传承打开新的大门。

聚焦品质提升,深化夜校生态圈,金华开放大学以“非遗育人”为品牌抓手,打造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和公益活动,创建金华火腿非遗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以工作坊、社团等形式,让学员深度体验金华火腿制作全过程,在课程中体会非遗的匠人精神。

依托夜校平台,金华开放大学积极发动各级社区教育力量,开展社区教育工作。“阿汤”是一个视频号三农博主,在本地杨梅圈小有名气。从繁华的城市返回家乡马涧镇当起“梅三代”的他,报名参加马涧社区学校“骥农梅好”夜课堂的杨梅产业链一体化培训项目,努力学习杨梅管理技术和电商营销技能,走上精品杨梅的发展道路。

前不久,省教育厅公布2024年推进新时代夜校服务优秀案例名单,《市民学习新“夜”态,共创学习型社会新格局——金华开放大学“青蓝夜校”的实践》入选。

送学送到百姓家门口

老年课程也好,“青蓝夜校”也好,金华开放大学课程名额毕竟有限,如何破题?金华开放大学通过深化党建联建、开展“十讲百场”活动、选派文化特派员等多种渠道,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基层。

“我们社区2006年成立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市民学校’,名头听上去很响,但要真正办到居民心坎上,满足市民多元学习需求,仅靠社区力量难以做到。”婺城区城北街道红湖路社区党委副书记郑婷介绍,这几年金华开放大学与社区开展党建联建活动,为他们送来资源。

“现在的‘市民学校’课程更丰富,绘画书法、非遗文化课、各类讲座都有,居民选择更多,活动也更多样,银龄阅读、智能手机竞赛、便民服务等很接地气,可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郑婷说。

此外,金华开放大学以“十讲百场”活动为平台,持续开展送教活动,将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等课程送到乡镇(街道)、村(社)。今年“家庭教育月”期间,组织本校心理教师胡卫珍等专家为低学龄段和青春期学生家长答疑解惑。不少家长跟她现场互动,或私下加微信咨询,反映他们与孩子沟通中遇到的问题。

“孩子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背后跟家庭成长环境有关。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将学习资源点对点送到家长身边,就是要实现亲子间从对抗到共同成长。”胡卫珍说。

王多多是金华开放大学声乐教师,也是金华市40名首批文化特派员之一,负责对接李渔故里——兰溪市永昌街道夏李村。

从一名大学老师到一个村发展设计师,跨行的王多多也曾心生忐忑,但“娘家”金华开放大学给了她底气。她说:“依托金华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当地戏剧文化优势和李渔名人效应,我们准备打造‘多情夏李——李渔文化戏味体验地’,同时挖掘培养村里的文化人才,重建李渔家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以前我都是一个人在家自学自唱,现在和大家一起排练、表演,感觉非常充实快乐。”王素娟是兰溪市永昌街道下畈村村民,爱好越剧表演。她说,有机会参与李渔家班重建,接受来自金华开放大学老师的专业指导,很幸运。

除王多多外,来自金华开放大学的另一名市级文化特派员刘婷负责对接金东区曹宅镇千人安村。连月来,她发挥专业特长,围绕如何挖掘用好当地特色文化做了不少探索,“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到村里指导,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乡村共富课”。

近年来,金华开放大学深入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全方位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今年已培育全国“百姓学习之星”1名,省“百姓学习之星”2名;省“终身学习品牌”2项;省夜校优秀案例3项;省社区教育实验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老年教育各类教学成果奖19项,国家级老年教学成果奖4项。

前不久,由金华市教育局、兰溪市人民政府主办,金华开放大学(金华社区大学)、兰溪市教育局、兰溪市社区学院承办的金华市第九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兰溪举行。本届活动周以“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主题,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良好氛围,推进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

“终身教育创造美好。我们的工作就是办好老百姓身边的大学,让广大百姓随时随处享受优质教学服务,使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金华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柳尊科表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部署,接下来还将继续聚焦数字赋能,高质量推进数智教育服务,不断提升城市学习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