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活化文物助力文化出圈
记者 郑宇恒 文/摄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通过欣赏文物与艺术品,触摸一座城市的心跳。为了满足大众需求,各地博物馆“卷”了起来,丰富的打卡方式让游客目不暇接。
在这场文博竞赛中,金华市博物馆也不甘落后。今年10月以来,市博物馆频频接到喜讯,推出的研学项目入选首届全省博物馆研学十佳案例和全省馆外开发的文博研学课程优秀案例;策划拍摄的短视频作品《古韵今风:文物奇遇记》获评2024年全省博物馆优秀新媒体短视频;馆内文物修复师获浙江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大赛第一名……
“文物修复、展览策划、开展研学等都是较为基础的业务,我们结合金华的文化特点进行创新,用独特的视角挖掘更丰富的内容。”市博物馆副馆长许倩说。
科技赋能 展现文物风采
文物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4.3万余件,每一件都有故事。想要跨越时空与文物对话,离不开文物修复师的帮助。
市博物馆一楼大厅,有一块文物修复成果展示区,这些文物均由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心修复。
据介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心主要负责修复、清理馆藏文物与金华境内出土文物,细分了有机质修复室、无机质修复室、文物点交室、摄影室、检测分析室、多功能室及展厅,共有5名文物修复师,其中3人负责陶瓷青铜器类,2人负责书画古籍类。截至目前已修复陶瓷器124件、青铜器173件、古籍129册、书画15幅、契约文书6件,装裱近现代书画171幅。
如今,传统与科技相结合是文物修复的一大特点。“X射线探伤检测、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X射线衍射检测、超景深显微观察等技术,能够用于分析文物的历史信息、修复痕迹以及工艺特点,帮助我们制定更精准的修复方案。”可移动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盛经纬说,今年上半年修复金华马铺岭汉墓的出土器物,就广泛运用了上述科技。
科技不仅能辅助文物修复,还能将这项幕后工作搬至台前。今年年初,市博物馆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推出《我在云端修文物》H5线上小游戏,网友可以化身线上文物修复师,帮助破损的文物重焕生机,仅3个月,参与活动的有近15万人次。这个轻量化的小游戏入选“博物馆头条”发布的2024第一季度全国博物馆十大创新事件,让金华文化赋能文物出圈。
精心策划 从文物的视角讲故事
一件文物被埋藏百年甚至千年,被挖掘、修复并展出,这个考古过程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在文物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市博物馆策划拍摄的短视频《古韵今风:文物奇遇记》,就从文物的视角,分享了它在现代的奇遇:一件刚出土的器物幻化成人,穿着破旧的长袍,好奇地打量周遭的一切。经过修复,器物再次变成人类,身上的衣服也变得华丽。他想起自己是一只三国双耳直筒陶罐,便走出修复室,在展陈玻璃前与另一个自己对视。在文物眼中,修复就像一场手术,能让自己体面地与这个世界重逢。
“最初设计剧本时,我们想讲述文物修复师的一天,为了更有趣,就想到通过文物的视角来展现我们的工作。”许倩分享了拍摄时的花絮,短视频中的三国双耳直筒陶罐有3种形态,分别是残片、修复时的半成品与最终的展览品,其中有一件是复制品。
“残片与展品都是文物,修复过程中出镜的那一件,是用3D打印技术制作并拆成碎片的,看起来能以假乱真。”许倩说,创新固然重要,也要以保护文物为前提。
在讲好本土文物故事的同时,市博物馆还在其他文化背景的文物中挖掘金华元素。
“历史的面容——洛阳出土汉唐陶俑展”展出了115件(套)生动鲜活的陶俑,展品均来自洛阳博物馆,是近期金华旅游的热门打卡点之一。
“汉唐时期的历史很厚重,一般的展览都倾向于诉说大历史,但这次我们聚焦小人物,捕捉陶俑的面庞与表情,并设置了配套的互动游戏。”许倩说,他们研究每一尊陶俑的来历,寻找与金华的关系。其中一尊彩绘陶男侍俑出土于唐睿宗的妃嫔豆卢氏之墓,她的弟弟豆卢恕曾“任常州司仓、婺州司兵”,这个“彩蛋”也被写入展览的解说词中。
文博研学 带孩子读懂历史长卷
如果说历史是一本书,那么文物就是页面下的注脚,只有被灵活运用,才能让这本书读起来更有滋味。今年,市博物馆推出的研学课程都与文物有关,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Link Wuzhou Kiln——婺州窑双语双师研学课程》采用“研学+英语”的模式,让学生了解婺州窑的历史文化故事,在课堂上通过英语陈述观点与感受,并以英语小作文的形式完成书面输出。
《“读博物馆这本书”系列研学项目》以金华历史为主线,梳理文物与文物、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课程都围绕一件文物展开,如从一粒米溯源上山文化万年“稻”路对应大口盆、婺风宋韵对应宋龙首琵琶形青玉带钩与宋银鎏金花头桥梁簪。
课程的宣教队伍还针对性开发了一系列原创教具。学生可以通过修复大口盆、装帧古籍、制作非遗作品等体验,更好地理解金华文化。
《宝藏猎人·婺州四馆探秘》是金华地区4家国有博物馆首次合作策划的研学活动,参与者沿着婺江打卡金华市博物馆、东阳市博物馆、兰溪市博物馆和武义县博物馆,用两天时间探寻婺州文化。
“各馆重点组织参观馆藏精品文物,设计了有趣的互动体验。比如在金华参观‘孔子弟子镜’后,可以体验修复锈蚀铜镜的过程;在东阳了解东阳龙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在材料包中挖掘恐龙骨架,体验考古的乐趣。”许倩说,学习与体验并重的研学活动受到好评,博物馆日后会继续开发同系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