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金华与核农产业的不解之缘

记者 方令航

近日,浙江省原子能农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我市举行。来自我国核技术农业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核农技术如何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民增收,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进行交流讨论。“核农技术是现代农业六大高新技术之一,全球通过核辐射诱变育成3000多个作物新品种,其中我国约占1/3。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浙辐系列水稻新品种,2014年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授予的杰出贡献奖。当时浙江大学核农所与金华市农科院联合培育的浙辐系列水稻名优品种在我省大面积推广种植。”浙大核农所前任所长、浙江省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叶庆富教授告诉记者,金华与核农业的渊源很深。

金华曾是突破

核农技术研究的沃土

1959年,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在浙江农学院建成,曾在金华“下乡办学”的陈子元带领团队实现核农学零的突破。他们还走出实验室,通过在金华等地的农村调研找课题,突破核农技术研究瓶颈。

上世纪70年代初,金华等地在水稻抽穗后使用化学农药“西力生”防治稻瘟病,但由于喷药次数多、浓度大,谷物受到污染。此外,在金华和嘉兴等地,因施用农药“稻脚青”不当,个别地区出现砷农药中毒事件。为了尽快研究出科学有效的控毒方法,陈子元受命对此展开科研攻关,进行相关农药的安全合理施用方法研究。

经过自主研发,陈子元和同事们使用多种放射性核素合成有机磷、有机氯等15种同位素标记农药,为同行业研究工作创制了必备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陈子元团队和国内40多家相关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对农药在茶树、桑树、稻、棉等农作物上的吸附、残留、转移、消失和分解等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为国家制定和颁布《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4)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开拓了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农药及其他农用化学物质环境行为与归趋、环境污染与防治研究的新领域。

核农业产品研发

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进入21世纪,核农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应用推广进入新阶段。

2009年,我市的浙江绿巨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核农所合作共同组建浙江省功能农作物研发中心,2011年通过省科技厅认证,成为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浙江省功能农作物研发中心以浙江大学核农所为依托,汇集一批国内知名的核农学家,先后育成了“宜糖籼1号”“宜糖粳1号”水稻、宜糖小麦、芦苇稻、富锌水稻、低水溶性蛋白水稻、高异黄酮大豆等功能农作物新品种。

近年来,绿巨人公司在浙大核农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以功能型农作物品种源头创制为突破口,融合核辐射诱变技术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将国际上率先培育出的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在金华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种植推广,收获的功能食品宜糖米可满足对抗性淀粉的保健需求,改善了糖尿病人的饮食与营养状况。

“宜糖米是以功能营养为特征的第三代农产品,是核农产业领域‘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典范,也是核农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成功案例。民用核技术产业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金华美丽乡村建设走创意农业、文旅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之路,发展环境友好又具高附加值的核农产业大有可为。”叶庆富说。

除了婺城区形成宜糖米、曲康米、贝利智米等系列功能米产业链,武义县加紧开展“优质鲜食玉米高效种植示范及推广”项目,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