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朋友”荣获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700余名“洋志愿者”在义乌各展其能
记者 夏斌婷
全场最高分
“你好,朋友”
百里挑一拔得头筹
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品牌展示交流活动中,我市选送的《你好,朋友——志愿服务助推国际化社区治理项目》,在100个项目中以93.15的高分力拔头筹获得金奖。
本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品牌展示交流活动以“志愿同行·浙里最暖”为主题,聚焦服务群众,设置国家战略、百姓民生、社会治理、文明风尚、重大赛会、“两企三新”、行业协会商会等8大赛道,500余个省级志愿服务品牌和项目参与,推动全省志愿服务工作在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引领和专业化服务等方面持续走在前、作示范。
据悉,我省已连续5年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这也是省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首次举办省级志愿服务赛事。《你好,朋友——志愿服务助推国际化社区治理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没想到会是全场最高分,看到结果时大家都很惊喜。”参赛代表、该项目负责人之一周天灿告诉记者,这一项目立足义乌市国际化特色,从服务入手,以服务为导向,通过“我们的节日”“开学第一课”等活动,打通境外人员的语言关、文化关、法律关,让其在义乌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服务。同时,成立“中外居民之家”,建立志愿积分双向服务机制,引导“洋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打造“西语角”“阿语角”等平台,发挥外籍人员的语言特长,为中外居民提供外语教学,实现文化融合;成立以外籍人员为主体的“国际老娘舅”、“洋打更”队伍及民情议事会等,参与社区治安巡查、矛盾纠纷调解、社区民情议事等志愿服务,形成“以服务换服务”的双向循环供给模式。
目前,该项目已组建10多支多类型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有25个国家700余名外籍志愿者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4.2万余小时。
基层治理新考验
“你好,朋友”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
外国人经商遇到困难怎么办?在义乌,他们早已默契地达成共识——找社区,有“国际老娘舅”。
此前,杨女士(化名)因为经商难题找到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她说,一家合作的外贸公司拖欠货款已有一年多,多次交涉无果,得知鸡鸣山社区有“国际老娘舅”,便前来寻求帮助。详细了解情况后,“国际老娘舅”哈米不负所托,及时出手,很快帮她追回货款。
哈米,鸡鸣山社区“国际老娘舅”的发起人,心理学博士,精通6国语言。对于类似问题,他充分发挥语言优势和文化优势,参与多起涉外贸易纠纷的调解,有效促进社区内外和谐稳定。
“像哈米这样的‘国际老娘舅’,我们现在有30多名,他们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天灿说,这就是“你好,朋友”志愿服务项目中的一项成果。截至目前,这支队伍调解涉外纠纷近140起,涉及贸易金额6500多万元。
义乌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每年有50多万名境外人员来义乌采购,其中1.5万名外商常驻义乌,因此出现很多跟鸡鸣山一样的国际化社区。在多方诉求交织、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难免出现“管理难、服务难”等问题,这也对基层治理提出新考验。
义乌市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社区发现问题后,在探索中形成“你好,朋友”志愿服务助推国际化社区治理项目。“在服务之初,我们发现很多境外人员在租房、出行等方面存在语言沟通困难,于是我们开设汉语班,制作境外人员服务手册,帮助他们打通语言关。”周天灿说,一旦涉及管理,就会存在“进门难、沟通难”问题。比如,去外贸公司进行消防检查时,他们发现有外籍志愿者参与后外商态度截然不同。“这让我们意识到,境外人员所具备的语言优势、文化认同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你好,朋友’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希望通过志愿服务的参与,帮助境外人员实现生活适应、文化交融、心理归属,进而留在义乌、融入义乌、爱上义乌。”
创新落地有收获
“洋居民”一起参与社区管理
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义乌一直秉承这一创新精神。这一项目的形成、推进也是如此,边摸索边发展。
项目团队先是广发英雄帖,寻找“洋居民”中的108将,通过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和能力。同时,推动建立志愿积分双向服务机制,激励更多人参与,打造“中外居民之家”,形成一支国际化志愿服务队伍,每月常态化开展中外居民议事会,共同帮助初来义乌的境外人员解决租房、就医等生活大小事,组织开展语言角、“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实现社区大小事务由中外居民一起参与。
“通过一套工作流程、一批专业队伍、一些多元服务‘三个一’机制,带动25个国家700余名外籍志愿者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时数超4.2万小时。”周天灿略带骄傲地说,如今他们有治安巡逻的“洋打更”、文化教学的“洋教师”、纠纷调解的“洋娘舅”、语言翻译的“洋翻译”、紧急救护的“洋急救”……越来越多“洋居民”在义乌各展其能。
前段时间,00后埃及小姑娘Narges(中文名丽娜)就因为他们的多样活动爱上社区,特地让家人把房子租在江东四小区,“希望离社区近一点,她可以随时来参加活动”。丽娜最初是在朋友推荐下到鸡鸣山社区参加“家门口的孔子学院”汉语班免费学习,没想到因此交到不少新朋友,还参加了非遗文化体验等活动,于是便想留下来。
“像她这样慕名而来的外国居民有不少,这说明我们的项目做对了。”周天灿说,团队每一个人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居民们参加活动后的笑脸,“觉得再忙再累都值得”。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项目的好做法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和肯定。该项目已先后获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受到中央社会工作部、浙江省委社会工作部等多部门关注。该项目的服务案例和志愿骨干也获得全国治理创新案例、国际交流贡献奖等多个荣誉奖项。
但他们并未止步,正在积极探索国际化社区“由零到一”的志愿服务机制,并积极向外推广经验模式,共同推动实现“与世界为邻”的美好愿景。
金华市传媒集团出版 集团印刷厂印刷 地址:金华市青春西路219号 邮编:321000 发行咨询电话:82370443 差错反馈电话:82374100 全年订价:460.00元 零售每份1.50元 广告发布登记证号:金市场广发B002号
(采访对象供图)